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7年05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04:社会新闻
2017年05月30日

北水关遗址、《明成化说唱词话》、“刘阮入天台”竹刻香筒等文物先后出土发现

60年文物考古见证疁城800年岁月

阅读量:2279 本文字数:1235

本报讯“嘉定是一座拥有悠久灿烂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文物则是历史的佐证。”5月28日,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研究员何继英作客嘉博学堂,生动详细地讲述了嘉定六十年来文物考古脉络以及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与市民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195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嘉定县从江苏省划归上海市,第二年便成立博物馆,开始了本地文物考古工作。经过考古工作者的长期努力,一处处历史遗存、一道道人文景观和一本本珍贵古籍重现光明,向世人展现着往昔嘉定的一段段历史。

嘉定人耳熟能详的古城四水门之一——北水关,便是文物考古工作中的一项重大发现。2009年7月,在嘉定老城区泵闸改建工程施工时,发现了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北水关遗址。该遗址位于嘉定北护城河和横沥河交汇处。据县志记载,明朝时期倭寇常从海上入侵江南地区,为防范倭寇入侵、骚扰嘉定县城,明正德七年(1512),嘉定知县王应鹏重筑城墙,增设北水关。考古队透露,水关西半部分下部的石筑结构较完整,南北长14米,东西残宽9.3米,残存石墙最高处1.5米,发掘出土的瓷片其器形、纹饰年代下限约在嘉靖年间,与文献记载吻合。“北水关不仅是水利设施,还具有防御功能,是嘉定人民抗倭的重要见证。2011年底,它入选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嘉定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

文物考古时常带着偶然性和戏剧色彩。1967年,嘉定县城东公社澄桥大队(今戬浜澄桥村)的社员为发展生产队养猪事业,在平整宣家坟时发现了一系列珍贵文物。宣家坟,又称宣昶家族墓地,我国存世最早的词话说唱刊本《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12册也出自于此。《说唱词话》在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和唱本发展过程的研究中,地位举足轻重。当时,在澄桥综合厂工作的生产队副队长宣奎元,将这捆快要腐烂的书,从棺椁中棕红色的臭水里打捞起来,摊在自家门前的水泥场上,晒了六七个日头。但由于当时文物保护意识较弱,这些书藏在宣奎元家阁楼上长达五年。直到1972年,上海旧书店下乡收购古旧书籍,收书人先用5毛钱收走了卖相较好的两本,再由上海旧书店转交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被专家认定为“宝贝”后,收书人上门收走了其余的书。经过专家的抢救性修复,这部古籍得以修缮,原本现珍藏于上海博物馆。

除此之外,嘉定竹刻名家朱小松透雕的“刘阮入天台”竹刻香筒,在外冈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墓、嘉定四先生之一唐时升家族墓、明礼部尚书徐学谟家族墓葬等名门望族墓穴,南翔寺宋钟楼基址以及法华塔的天宫、地宫等历史建筑,都是嘉定考古挖掘的重要成果。“当然文物考古不单单只是‘挖掘清理’,还包括文物修缮等方面。”嘉定博物馆地文部原主任金蓉告诉记者,嘉定孔庙、秋霞圃、南翔古猗园、法华塔、钱大昕墓、南翔寺砖塔、南大街登龙桥等地面古建筑的修缮工作也在不断进行中。

“考古就是通过对实物材料的挖掘来直接了解历史,通过对地下的古代材料的发现来直接感觉和触摸历史。”金蓉表示,超越时空和古人对话是考古工作的价值所在,了解古代的同时也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种认识,“古人做的事,当今的人,好的要记住,不好的要避免,这就是历史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记者 赵一苇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