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嘉定纪念特刊04-05:物产
2017年10月31日

土肥水美,江海馈赠 五谷丰盈,物产丰饶

阅读量:6660    本文字数:5323

嘉定地处长三角腹地,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温适中,有利于各类农作物的生长。据历代县志记载:东临大海,南至吴淞江,西至徐公浦、瓦浦,北至娄江(今浏河),现浦东高桥、宝山等地区,都曾经属于嘉定县范围,因此物产十分丰富。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练祁杂咏》中有一首“荷叶菱丝秋瑟瑟,放船恰趁鲤鱼风。三江烟水接溟濛,最好东吴更向东。”既写出了嘉定的地理,也写出了秋日景物,荷叶、菱丝、渔船和跃动的鲤鱼,展现了嘉定物产丰饶、生机勃勃的景象。

撰文/陈兆熊 徐凯 顾佳兰

摄影/李华成

 

江南富邑,物阜民丰

嘉定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棉花、大蒜、豆类,其他如小麦、高粱、芝麻、油菜等杂粮作物,也都有种植。这些作物在嘉定800年历史中,通过不断培育选择,产量不断提高,但种类基本不变。嘉定民间还流传着不少关于田间劳作的山歌,收录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上海卷》中,比如一首名为“插秧”的山歌,唱道:“手拿黄秧泥里插,低头观见水中天。六棵青青方为稻,退步原来是朝前。”朴素的语言描述了田间插秧的情景,还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

野生植物中,有不少具有观赏性和药用价值的植物。据记载,在明代,嘉定的药用植物有香附、紫苏、茴香、何首乌、麦冬等数十种之多,部分药用植物还进行了人工栽培。嘉定区的树木种类也很丰富,松柏桧槐杉榆柳等都有。以前常见的乌桕、皂荚树等实用性树种,现在已很少见。

银杏也是嘉定的本土树种之一,树龄长、生长慢,又称“公孙树”,意思是公公种下的树苗,要到孙子才能乘凉摘果。上海编号为0001的老寿星,就是嘉定古树公园里树龄为1200多岁的古银杏树,也成为嘉定丰富物产的见证者。

近年来,嘉定先后引进了葡萄、哈密瓜、草莓等经济作物,不断优化品种,提升品质,深受市民喜爱。

据明代县志记载,嘉定的家禽主要有鹅、鸭、鸡。当时,大场镇有一种三黄鸡,嘴、爪、皮皆为黄色,大至九斤,故称“九斤黄”。禽类有雉(俗称野鸡)、麻雀、喜鹊、鹧鸪、黄鹂、告天子、画眉、八哥、翡翠、子规、鸽、啄木鸟、鹤,等等。鹤在古代江南地区很常见,至明代已减少了许多,至近代则在嘉定境内野生环境中已罕见。近年来,随着嘉定环境的好转,白鹭飞翔的场景再次重现。

鱼类水产品有鲟鱼、鳇鱼、石首、鲳鱼、河豚、鲥鱼、海蜇,等等。以上皆为海产品,产于现宝山地区外海域,其中有些已经绝迹。产于江湖之中的淡水产品种类也不少,有鳜鱼、鲈鱼、鲫鱼、鳗鱼、蚌、蚬、螺、虾、蟹,等等。当时,产于杨泾的蟹为地方名种。如今,虽然在人们的餐桌上,这些水产品经常能见踪影,但绝大部分都是外地水域或养殖场而来。

兽类家畜中有牛马羊猪狗猫驴骡等,野生的狐狸、鼬、獾、水獭等也很常见。但由于生活、生产环境的变化,上述大部分动物几近消失。而在农业发达的年代里,以耕牛为例,数量最多时,曾达到3万头存栏量,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转移,耕牛大量减少,仅存少量奶牛和肉用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嘉定农村家庭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而现在嘉定仅存“梅山猪”。

 

那些消失的嘉定土特产

清康熙年间,邑人汪价选择当时嘉定有代表性的土特产二十三种,作赋二十三首。这些特产中,有的留存至今,有的已成绝响。汪价在每首赋之前皆有小序,一一细数物产的来历、特点,序与赋相映照,历数嘉定物产之丰美、人民之勤劳。这二十三首小赋,收录于《康熙嘉定县续志》,笔者选其中已不常见的土特产进行介绍,方便读者们一睹其风采。

天竹子  当时,嘉定人家在庭院、窗前种植天竹,是一种风尚。天竹是一种常绿灌木,所结果实色红如火,又名天烛。嘉定所产天竹子,“密而攒,大如斗;色正赤,垂其首”,如琥珀珊瑚一般。天竹子可入药,而在嘉定多用作装饰和陈设品,其中有个品种称为“鬼面”,尤以怪丑而称奇。清范逸诗云:“鹤顶朱砂擅好名,匀图簇簇夜光明。狐颜鬼面休时态,洛浦罗浮惜旧盟。”

盆树 即盆景,始创于明朱三松。一棵上好的盆树往往要经过数十年修剪。高不盈尺,而枝条粗细,上下相称,树旁缀以宣州石,模仿书画山水之意境。“售之好事者,一盆可得百金之值。”清钱大昕诗云:“移栽盆树绮窗妍,截得筠筒手自镌。花鸟徐熙山马远,无人知是小松传。”

松子菊花  当时菊花有几个名贵品种,称为:青叶、细种、剪绒、松子,其中尤以松子菊花为最,“一本有值数金者。”售于他人的松子菊花,来年春天如发两颗芽,必须将其中一颗归还给本主,可见其名贵程度。

桂花饼 以桂花和糖霜制成的糕饼,可作配茶小点,老少皆宜。当时有客人来嘉定,必买桂花饼作“伴手礼”。据说桂花饼为徐应敏所创,因其父亲喜桂花和甜食,故用桂花和糖霜制饼以娱老父,其他人纷纷仿效,遂成特产。

护居笋 嘉定人喜竹,家家户户多有竹圃。竹子种类众多,而护居竹为嘉定独有,枝高叶大,挺拔修长,常于屋后种植以为屏障,故名“护居竹”。护居竹所出之笋为一绝,汪价称其有香、鲜、肥、嫩、白五大特点:“肥逾土菌,鲜过湖莼,嫩非韭比,白不瓠伦,挹其香味,别有其芬。”

无筋山药  嘉定出产的山药与众不同,形扁、质细、色白、无滓,酥美无筋,故名“无筋山药”。汪价总结特点为:“种糯不粳,味浓不淡,皮上无毛,肉内无筋,细嫩如肪,入锅即烂。”

干柑  产于今浦东高桥,是本地柑橘的佳品。外形光圆,纹细皮薄,内肉硬脆,甘酸适度。秋末连蒂采摘,密封贮存,越冬之后,至次年二月开启放置盆中,清香满室。清王鸣韶诗云:“金色干柑刺眼明,黄鸡白酒足生平。”

橄榄瓜  西瓜别种,产于外冈,尤以雷墩所产为佳。比平常的西瓜稍长,两端尖锐,形似橄榄,故称“橄榄瓜”,俗名“枕头瓜”,瓤色鲜红,味甘如蜜,为消暑佳品。钱大昕诗云:“沙外平沙村外村,黄墩东望是雷墩。吴船贩取秋瓜去,柔橹吚哑划水痕。”

玉露霜  霜降后,掘栝蒌根浸水缸中,研磨成粉,沥去苦汁,晒干后加糖及薄荷蒸食,名“玉露霜”。栝蒌是一种藤本植物,其根晒干即为中药天花粉。玉露霜有“解烦生液,止渴润枯”之功效,口感小苦微凉,是馈赠亲友之佳品。清王鸣盛诗云:“糖霜沁齿冷于冰,消渴清泉瀹细藤。”

十月白  农家自制的茅柴白酒。农历十月收获新稻后,农家自酿土烧酒,出缸时以白色为最好,黄色次之,红者为下品,故称“十月白”,又名“靠壁清”。至今嘉定农村仍有自酿土烧的习惯。清王鸣盛诗云:“糟床一夜滴新篘,注向瓷罂烂醉休。村酒休嫌十月白,冲寒胜似鹔鹴裘。”

蛓毛鹰 一种野鸟,因喜食蛓毛虫而得名,又名催耕鸟。饱食虫子后身体笨重,痴坐于林端,不鸣不飞,易被人捕获,成为桌上美食,以为珍品。清王鸣盛诗云:“还待深秋乡味足,饤盘软嚼蛓毛鹰。”

团尾  小鸟名,出产于嘉定清浦乡(今浦东高桥),尾如团扇,故名“团尾”,骨脆肉瘐,天下绝味。清钱大昕诗云:“绿树依微绣幕围,平桥细雨正霏霏。菜花开后梅头出,麦浪翻时团尾飞。”

艾祁羊  “艾祁羊”因出产于艾祁村(今属青浦白鹤)而得名,与大场三黄鸡并称“疁阳二毛”。传说艾祁羊异于寻常羊,有四只耳朵,实际是每个耳朵上有两个环,体形较寻常羊小,肉质肥甘嫩美,而无膻味。

小娘蛏  产于今浦东高桥,渔民从沙涂中捕获,因形状似妇人,故名“小娘蛏”,又名“玉女蛏”。味极鲜,制作成糟蛏,为佐酒之佳品。清曹仁虎诗云:“罗汉菜挑新雨后,小娘蛏觅晚潮时。”

沙里钩 一种小螃蟹,产于今浦东高桥,因捕捉时从沙里钩出,故得名“沙里钩”,俗称“沙里狗”。清钱大昕诗云:“渔灯横照渌波明,插藕编蒲岸平平。沙里钩来乡味好,绝胜醉蟹与糟蛏。”

虱蟹 实为蟹苗,如虱子那样小而透明,故名“虱蟹”。随海潮而至,渔民捕来,捣成酱汁,加蛋调作蟹腐衣,味甚鲜美。清王鸣韶诗云:“置酒持螯最喜雄,又烹虱蟹慰儿童。罾船几个沿塘去,摇到张泾一曲中。”

汪价其他小赋中所提及的物产,部分现在还能见到。如斜纹布,出自娄塘,是棉布中的上品,纹饰有水浪纹、胜子纹,匀细坚洁,流行于京师各省。现在的徐行草编,当时被称为“嘉定草鞋”,出自新泾(今澄桥地区),还有花鸽子、金鱼、落花生、三黄鸡等。

嘉定水稻远销海外“诸番”;一担嘉定产棉花的价格是一石新米价格的四倍多;嘉定蚕豆是上海城隍庙五香豆的正统原料;嘉定白蒜七成转售于外商洋行,运往南洋、小吕宋各地……在嘉定建县800年的历史中,农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特别是民族工业和现代工业兴起前,水稻、棉花、大蒜等农作物更是“经济命脉”。

 

水稻

嘉定素有土质“不宜稻”之说,但民以食为天,嘉定栽培水稻的历史远早于棉花。早在宋元时期,嘉定成了江南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境内的顾泾是一座重要的港口市镇,大批稻米由此销往福建、浙东以及全国境内,甚至远销海外“诸番”。

嘉定所种植的水稻品种,有粳、糯、籼三大类,每一类又分许多品种,光绪年间的《嘉定县志》与民国《嘉定县续志》中记载显示,粳稻有黄稻、白稻、陈家稻、荔枝红、飞来黄等十多种;糯稻有葡萄糯、羊脂糯、菊花糯米等十多种,籼稻有早籼、晚籼、大芦籼等数种。本地人通常食用粳米,籼米产量虽高,但口感较粗,以出售为主。

 

棉花

棉花是嘉定历史上著名的经济作物。棉花大约是元代传入江南的,《本草纲目》记:“出南番,宋末始入江南。”《苏州府志》中有记载:安亭有归女氏,在宋末已经用靛蓝涤出山水楼台人物图案的药斑布,也就是蓝印花布。

嘉定的棉花早期是从交州(今越南)经广闽浙等地一路辗转传来,加上嘉定土质适宜棉花生长,种植范围不断加大,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成为当地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据叶梦珠《阅世编》所记录的明末清初松江地区的棉花和大米的价格资料可知,康熙九年,新米每石价为银八钱五分,上白棉花每担价银四两一钱,一担棉花的价格是一石米价格的四倍多。

在丰厚利润的刺激下,嘉定农民纷纷种植棉花或从事织布行业。巨大的市场需求还促使嘉定棉农改良品种,精心培育棉花新品种,当时罗店镇的棉农培育出新品种“金底”,每斤能出皮棉六七两;另有一个新品种“紫花”,结实大如桃,中有白棉。

 

 

白寒

蚕豆,嘉定在明代已有种植,又称“寒豆”。蚕豆一般分青皮、白皮两种。清初,在嘉定北门外陈家山培育出一种蚕豆的优良品种,其外形特点是“三白”:白皮、白脐、白仁,故称“嘉定白寒”。豆粒大而略扁,豆皮薄而嫩,一煮即酥,吃口香糯,是价廉物美、营养丰富的春夏佳蔬。这种白蚕豆对土质有特殊要求,仅限于嘉定东北部地区种植,一旦移栽他乡,就会退化,变得粒小皮厚肉硬,故而“嘉定白寒”产量不多,由此更显珍贵。上世纪30年代,上海《申报》刊登物价,“陈家山白寒豆”的价格高于其他寒豆,说明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嘉定白寒”也是上海城隍庙五香豆的正统原料。

 

白蒜

嘉定种植大蒜历史悠久,旧时一般种于园圃菜地,作调味食用。到明末,在娄塘一带渐有规模种植。至清代后期,大蒜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有“卢益茂”“合茂介记行”“严开泰”等3家蒜行,每年收购大蒜3000担左右。嘉定白蒜具有蒜头肥大、瓣型粗壮、色泽洁白、肉质脆嫩、辣味浓烈等特点,闻名国内外。至1948年,大蒜种植面积扩大至1.5万亩,产区以娄塘、严庙(朱桥)、葛隆、外冈为主,其中70%转销东南亚。1979年开始,嘉定白蒜成为主要经济作物,是嘉定主要出口创汇的名特优产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至1980年达到4.5万亩。嘉定白蒜的质量和产量也不断提高,1988年种植4.1万亩,亩产1271公斤,总产2.6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

 

 

罗汉菜

让嘉定著名外交家顾维钧晚年心心念念的罗汉菜到底是个啥?对如今的嘉定市民来说,罗汉菜是久闻大名,却不知其味。而对不少老嘉定来说,腌制过后的罗汉菜,曾一度与“小笼馒头”齐名。然而,随着化学制剂的大量使用和城市化的推进,罗汉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几近灭绝。

罗汉菜以前主要生长在南翔、马陆一带,且大多在棉花田里。1999年,嘉定开始寻找罗汉菜,直到2003年,才在南翔一位80多岁老农手中征集到这一菜种,将这一濒临灭绝品种保护下来。经过长期人工驯化和选择,嘉定选育了一个适合栽培的品种——“嘉秀”罗汉菜,并于2012年通过了上海市品种认定。目前,种植范围已不仅局限于蔬菜基地,一些果园和有机水稻生产基地也已开始种植。

 

葡萄

1980年,为了增加农民的收益,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马陆开始葡萄种植,根据葡萄生长、防病虫害等一系列特点,选定了巨峰葡萄这一最适合马陆地区的种植品种,栽种2.2亩,创出了“当年绿苗移栽,次年丰产丰收”的沪郊葡萄栽培新模式。到九十年代,已发展到10个村2000多户农民种植6000多亩,占当时上海市郊葡萄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1999年,马陆镇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

1992年,马陆镇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镇级葡萄研究所——马陆葡萄研究所,2006年占地500多亩的马陆葡萄主题公园正式开园。葡萄研究所有夏黑、巨玫瑰、醉金香、阳光玫瑰等120多个鲜食葡萄品种。目前,马陆葡萄的种植面积约5000亩。2015年,“马陆葡萄”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真正成为了嘉定的一张名片。

 

哈密瓜

哈密瓜出产于新疆,味甜,果实大,以哈密所产最为著名,故称为哈密瓜。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哈密王把甜瓜作为礼品向朝廷进贡,“哈密瓜”便由此得名,并成为新疆甜瓜的总称。本世纪初,嘉定农技人员西赴新疆,南下海南岛,多次拜访我国著名的农业技术专家吴明珠院士,商讨在嘉定引种新疆哈密瓜事宜,并于2002年3月引进了20个哈密瓜品种,开始种植试验。2005年,试种的17亩哈密瓜获丰收,且瓜质、含糖量以及亩产量等均不亚于新疆。新疆哈密瓜异地培植成功,在华东地区尚属首例,从此也成为嘉定优质农副产品的一张靓丽名片。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