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听月》
许成章
古往今来,吟月诗篇,佳作比比,繁花夺目,广为流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作伴夜郎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名句,脍炙人口,我这里所提及的是一首尚不为人们所熟知的《听月》诗。
夜静楼高接太清,倚栏听得十分明。
摩宫輗軏冰轮转,捣药铿锵玉杵鸣。
曲罢霓裳音细细,斧柯丹桂韵丁丁。
忽闻一阵天风鼓,吹下嫦娥笑语声。
作者邱应仪,明朝万历年间女诗人,嫁夫黄志清。黄志清系当朝翰林院编修。
有一年中秋之夜,夫妇正在自家“尺远斋”楼台上赏月,好友画家携新作“明月图”来访,求编修题诗于画上。黄志清点头应允,进入思考状态……这时,立在身旁的妻子,诗兴大发,当仁不让,打开画作,信手写下“听月”二字。黄志清大惑不解,不禁说道:“古有玩月,踏月,赏月,寄月,哪有‘听月’之说?”邱应仪笑而未答,只是仰面对着玉盘似的明月,仰望片刻,成竹在胸地挥毫写下这首《听月·七律》诗。写罢,读之令人折服惊叹,丈夫钦佩得五体投地,当下宣告:“尺远斋”改名“听月楼”,并亲笔将此诗抄录于壁上。
年代久远,“听月楼”已无残迹可寻,女诗人的作品亦失散殆尽,唯这首《听月》诗成了沧海遗珠,读后回味无穷,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清新,不同凡响。全诗八句,写了六种音响:车辕冰轮转动声,玉杵捣药铿锵声,霓裳曲罢余韵声,斧柯丹桂叮咚声,一阵天风鼓动声,嫦娥笑语清脆声。这些音响似可闻,似不可闻,女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达到卓越的艺术境界,凭着自我感受,听到了别人听不到的声音,而这些声音都与明月有关联,极为贴切,入情入理,使读者毋庸置疑地随着作者的感受,洗耳恭听。
艺术在于似与不似之间,这首《听月》可作为范例。独特的构思,来源于对事物的独特发现,文艺创作贵在“独特”。所谓灵感也不是凭空而降的东西,它是生活的电花闪现,缺乏对事物的认真思考,灵感是不可能产生的。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