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定志书:人文历史的百科全书
本版作者: 陶继明 孙培兴 摄影: 陈启宇 版面设计: 陆丽君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持续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地方志的内容包罗万象,涵括了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历史掌故、人文轶事、风土人情、山水城林,分类详尽、始末清晰,可以说是一方一地的“百科全书”。
嘉定早在宋末元初,就编纂了第一部地方志书《练川志》。其后,修志之风延绵不断。嘉定地区先后出现过60 余种乡镇志,而志书以外的文献,诸如年鉴、地情资料等数量也十分可观。去年底,嘉定启动了《嘉定区志》的编纂工作,记录1993年嘉定撤县建区后到2010年的发展情况。由此可见,“志说嘉定”历史传承悠久。那么,嘉定历史上修的第一部志书记载了什么?嘉定总共修了多少志书,修志的成果如何,在修志的过程中又有哪些故事?不妨让我们细细“聆听”。
传承文明 资史育人
教化嘉定历来就有纂修地方志书的优良传统,清代著名学者、乡贤钱大昕先生不仅亲身参与多部地方志书的编纂,而且提出了关于地方志的真知灼见,他说地方志是“一方之征信”,有“经世之道”和“治政之道”的重要功能,是了解地域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因而也是官方和民间的必读之书。
早在宋末元初,嘉定文人秦辅之就以私人之力,编纂了嘉定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书《练川志》,此志尽管佚失,但从元代著名文人学者杨维桢为此书所写序言的片言只语中,仍可以大致了解这部志书的门类和规模。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之后,嘉定人对编纂地方志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县志以官修为主,也不乏个人纂修。据统计,自1218年嘉定建县至1992年撤县建区前,嘉定历史上先后出现过18部县志,其中有6部已经失传,主要是因系手稿本,而又未能及时出版印刷所致。但流传至今的这12部志书也堪称洋洋大观,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治县经验,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嘉定现存的第一部地方志,是明代正德年间由都穆纂修的《练川图记》。此书已有五百余年历史,都穆是当时苏州的著名文人学者,受时任嘉定知县陈渊的聘请,专程来嘉定实地考察,搜集史料,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部志书。此志全书仅一万八千字,简明精当、要而不繁,但不免失之简单。之后,县志的体例渐趋宏大,内容也更加丰富。明清两代,嘉定的地方志数量最多,尤其是清代康熙平定三藩叛乱后,大力倡导文治,掀起了编修地方志书的高潮。有清一代,嘉定共修了7部县志,其中光绪《嘉定县志》以体例科学,取材严谨,持论中肯,内容丰沛,为质量最高,得到志书界的高度评价。新中国成立后至撤县建区,嘉定又先后三次编纂过县志,传承了盛世修志的优良传统。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嘉定县人民政府曾将编修新县志列入当年的“嘉定实事工程”之一,予以高度的重视。1992年出版的《嘉定县志》,以其较高的质量,获得全国新编地方志二等奖。这些成果的取得,除了政府重视外,也同嘉定的文人学者积极参与有关。龚弘、唐时升、李流芳、苏渊、许自俊、张陈典、王初桐、杨震福、黄世祚等这些历代文化精英人士,抱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不畏艰辛、清苦,都曾参与过县志的编纂,为家乡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乡镇志历来都由个人修纂,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由地方政府组织编写。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嘉定地区曾先后出现过60余种乡镇志(含已划出的乡镇),这是微观的地方志书,清晰地记录了这些乡镇的历史变迁,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史料,俾以弥补宏观历史的不足,不少史料已进入海内外学术界的视野。在传统农村向城市化转型时期,这些记录各具自身特色的乡镇志书,其价值更为凸现。
文献之邦 源远流长
嘉定素有文献之邦的美誉,历史文献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嘉定历史上共出了二千余名文人学者,四千余部著作,文献之多,浩似烟海。除了历代编纂的各类县志和乡镇志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史料笔记、报章杂志、文人别集,以及一定数量的未刊手稿,尽管历经朝代更迭、兵燹劫难,仍有大量的地方文献存于国内外的图书馆、档案馆,以及私人藏家手中。这些文献是嘉定宝贵的文化遗产,呈现出鲜明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是亟待整理、研究、出版的文化富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随着新一轮地方志书修纂工作的全面展开,地方文献的潜在价值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嘉定县志办公室出版了清光绪《嘉定县志》及民国《嘉定县续志》的今译本。尽管人们对出版今译本这种形式颇有争议,但在当时地方史料十分匮乏的历史条件下,这两部今译本对引导人们去阅读和研究嘉定地方史,仍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嘉定出版了一批地方文献,其中既有新编撰的,也有对历史文献重新进行整理的。嘉定地方志办公室编辑出版了《嘉定古今》、《嘉定纵横》、《嘉定春秋》、《嘉定史话》等四部研究嘉定地方人文历史的丛书。之后,又编辑出版了《练川古今谈》(1―7辑),以及《嘉定之最》、《钱大昕研究》、《嘉定文化研究》、《嘉定古代著作类聚》、《嘉定近现代著作类聚》等书籍。这些著作和刊物,展现了嘉定文史工作的研究成果,受到了海内外文史工作者的好评。著名地方史学者来新夏教授说:“《练川古今谈》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创意,也很有价值,我每期必看。”与此同时,嘉定区政协组织有关人员编写出版了《人文嘉定》一书,此书融史料性、学术性和文学性于一体,对普及和传播嘉定历史文化提供了一本准确而通俗的读物,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短短两年中,一版再版。此外,区政协还编辑出版了《嘉定文史资料》(共30集)、《浦泳先生纪念文集》、《嘉定名医葛成慧》、《嘉定抗清斗争史料集》、《抗战的嘉定》、《嘉定1949》等文献史料。嘉定区文广局组织编撰《嘉定文化丛书》计划出13种,现已出版了《海上绝技-嘉定竹刻》、《千年教化――嘉定孔庙》、《钟灵毓秀――嘉定现代名人》、《世代永宝――嘉定文物》、《逸韵清扬――嘉定诗选》、《练水风雅――嘉定四先生诗文选》等6种,这些书籍注重文化的整合和更新,以富于个性的清新语言,以全新的形式诠释嘉定文化,受到读者好评。
嘉定还组织有关专业人员,系统整理注释了嘉定历史上一些代表性的著作,如已出版了《嘉定钱大昕全集》、《嘉定王鸣盛全集》、都穆的《练川图纪》、朱子素的《嘉定乙酉纪事》、金元钰的《竹人录》、程庭鹭的《涂松遗献录》、《练水画征录》、吕舜祥的《明清嘉定诸生录》。这项工作正有计划地进行,李流芳、唐时升、娄坚、程嘉燧、侯峒曾、黄淳耀,这些嘉定历史上标杆人物的著作,将在今后数年内陆续整理出版。“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相信嘉定将会更加关注地方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利用。
一本年鉴知晓嘉定大情小事
《嘉定年鉴》作为一种志书,始创于1990年,至2012年已先后出版22卷。这种体例的年鉴全面系统、翔实地按年度汇辑嘉定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是嘉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信息总汇。自2007年该年鉴被“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后,浏览量和下载量已超过200余万次。也就是说,嘉定发生的大事、特事、新事、要事,在全国、甚至全球都可以查得到。
《嘉定年鉴》全书分为政治、经济、建设、科教文卫、社会、人物、乡镇概况等部分,嘉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等编入附录。在编纂过程中,其框架设计逐渐充实完善,自第七卷起增设专文,第十卷起增设专记等栏目,时后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设上海国际汽车城、嘉定新城、私营经济、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栏目,逐步形成特色栏目。
都穆与《练川图记》
元末文人秦辅之的《练川图志》是嘉定最早的县志,可惜未能留下,已经失传。而明代都穆的《练川图记》就成了嘉定现存最早的县志。都穆,字玄敬,号南濠先生。吴县(今属苏州市)人。都穆出生于文人家庭,他的父亲都邛是当时吴地一带的著名笔记小说作家,曾写有《三余赘笔》。都穆从小受家庭熏陶,7岁就能诗文,与同乡著名文人雅士唐寅是好友,号称“姑苏双杰”。
明代弘治十二年(1499),都穆中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至礼部客司郎中、太仆寺少卿。后告老还乡,住苏州阊门南濠里,“放情山水,绝迹公府,夜读不息”。但赋闲在家的都穆仍然好学不倦,刻苦攻读,传说苏州有人夜里成婚娶妇,因天雨灯灭,到处讨火不得,便有人介绍去阊门南濠里都家,因为都穆一定在点灯夜读。都穆以学问称博,用意精勤知名于世。于诗学颇为留意,所著《南濠诗话》在后七子诗派兴起之前较有影响。他的史学功底扎实,文章以简约练达见长,著有《听雨纪谈》、《都公谈纂》、《史外类钞》等,他还喜好搜集文献,是江南一带的著名文人学者、金石学、藏书家。
明代正德元年(1506),陈渊任嘉定知县,陈渊系进士出身,重教化,喜文史,上任后就决定由官府出资,编修一部县志,并写信把此事告知正在南京任江南监察御史的好友李廷梧,请他推荐人才。李廷梧便推荐同榜进士、好友都穆担纲。此时,都穆正在南京担任兵部武库清吏司主事,明代南京尽管也设六部,但平日事务很少,其实是一个闲职。再加之当时嘉定县归苏州府治,也属吴地,风土人情较为熟悉。因此,他就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为了写好这本县志,都穆专程从南京赶到嘉定,实地考察,当他打听到前人秦辅之曾以私人之力,编撰过一部《练川图志》书稿,而嘉定文人沈湘家就有此书的稿本,都穆就拜访沈湘,借阅参考这部书稿,并热情地邀请沈湘协助他一起编纂县志。
都穆十分认真地编纂这部县志,从正德元年(1506)至正德四年(1509),历时4年,书稿终于杀青,书名《练川图记》与秦辅之的《练川图志》仅一字之差。练川,即练祁河,也是嘉定的雅称。书中运用了不少秦辅之《练川图志》书稿中的成果,故“多知故实,复有以相之”。表达了两志之间的承接关系。《练川图记》上下两卷,分建置、城池、山水、风俗、户口、物产、田赋、公署、儒学等26个门类,《练川图记》附县境、县治、儒学图3幅。图志、图记是地方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编纂形式。图,是指一个行政区划的疆域图、沿革图、山川图、名胜图、寺观图、宫衙图、关隘图、海防图等;经、记,是对图的文字说明,包括境界、城池、官署、乡镇、道里、户口、物产、赋税、人物、风俗等。
《练川图记》的长处是门类全面,文字精练,但缺点是内容失之简单,全书仅一万八千余字,作为一县百科全书的史志,其容量尚嫌不足。然而,《练川图记》在嘉定县志的编纂历程中,最重要的是开启作用。之后,所有的嘉定的县志都由官修,门类随之增多,内容愈加丰富,史料更加确切。都穆在嘉定时,正逢重筑孔庙前的应奎山,应知县陈渊的邀请,还写了《儒学重筑应奎山记》的碑文。
相关链接:
嘉定历代县志一览
元《练川志》二卷 秦辅之纂(已佚)
明《练川志》一卷 曾鲁 周璇纂(已佚)
明《练川志稿》浦杲纂(已佚)
明正德《练川图记》二卷 都穆纂 中华书局二00六年出版
明嘉靖《嘉定县志》五卷 龚弘纂(已佚)
明嘉靖《嘉定县志》(共十二卷 存九卷)浦南金纂 南京图书馆藏本
明万历《嘉定县志》二十二卷 张应武、唐时升等纂 万历三十三年刊本
清康熙《嘉定县志》二十四卷 苏渊等纂 康熙十二年刊本
清康熙《嘉定县续志》五卷 许自俊等纂 康熙二十三年刊本
清雍正《嘉定县志补编》五卷 秦立等纂(已佚)
清乾隆《嘉定县志》十二卷 张陈典等纂 乾隆七年刊本
清嘉庆《嘉定县志》二十四卷 王初桐纂 嘉庆十七年刊本
清嘉庆《嘉定县志》三十二卷 钱东垣等纂(已佚)
清光绪《嘉定县志》三十二卷 杨震福等纂 光绪七年刊本
民国《嘉定县续志》五卷 金念祖 黄世祚纂 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嘉定县志》三十六卷 杨于白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出版
《嘉定县续志》三十三章 倪所安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出版
《嘉定县简志》三十二卷 倪所安主编 方志出版社二○○八年出版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