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1年03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疁城故事
2011年03月07日

抢米:162年前嘉定的群体性事件

阅读量:6350 本文字数:3760


民以食为天



抢米,饥饿的人们挺而走险



清末民生图


每一起重大社会事件的背后,几乎都能找到天灾加人祸的影子。

如同我们熟悉的群体性事件一样,道光二十九年(1849)嘉定抢粮抢米风潮的起因非常单纯,就是百姓不堪米贵。

嘉定人王汝润的《馥芬居日记》,以他个人的见闻,详细记录了162年前,嘉定发生的那场抢粮抢米的群体性事件。

王汝润(1793-1867),字子雨。31岁考中秀才,其所记虽然只是乡里个人见闻,但却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清朝从盛世逐步走向衰落的时代大背景。

清廷内忧外患

学习中国近代史我们知道,十八世纪末,清王朝在度过了“康乾盛世”之后走向衰落。从1840年起,大清帝国的内忧外患前所未有。

外患,指的是西方列强入侵。1840年,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道光二十二年(1842)6月16日凌晨,英国战舰8艘、武装轮船6艘及运输船只14艘,配备火炮234门,运送陆军2000余人,向吴淞口西岸土塘一带发起攻击。当时驻守吴淞东、西两岸的清军共3800人,设火炮180多门。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亲自督战,指挥东、西炮台反击英军,多次击中敌舰。12时左右,英军运输船送陆军在吴淞西岸登陆,分兵两路攻占了宝山县城。两江总督牛鉴、徐州镇总兵王志元相继逃跑,陈化成三面受敌,中炮而死。英军攻陷宝山、吴淞后,随即占领了上海。《馥芬居日记》记:“(嘉定)城中(百姓)纷纷逃难。城中幸有练廷璜邑尊(知县)勤俭守城,抚御约束,未遭汉奸破城。然城中寂寂无人,如新年中,目从未见也。”

内忧,指的是连年的自然灾害。而政治风气的疲沓和吏治的腐败,则极大削弱了政府抢险防灾的能力,加重着天灾带来的危害。有统计表明,整个嘉道年间,水、旱、蝗、雹各种灾害连年不息。全国各行省1500个县中,在道光最后10年,平均每年都有约三分之一的县遭灾。

1848、1849年,长江中游连续2次决口,发生特大水灾,中下游各省部分连片的州县,“几成巨浸”。

在嘉定,道光二十九年(1849),“春雨落至四、五月,接连黄梅,水大如道光三年(1823)分,而荒灾更甚数倍。”水灾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米价疯狂飙升,“每升从三十五长至六十八文。”《上海地方志》的大事记中记载,这一年“秋、冬,大疫大饥,饿殍载道。”

每升68文的米价是个什么概念呢?钱泳的笔记小说《履园丛话》对苏南地区米价的变动有详细的记载:康熙四十六年(1707)之前,苏州、松江米价每升约7文,康熙四十八年(1709)大水,米价每升也不过16、17文。雍正、乾隆初年,米价每升为10余文,乾隆二十年(1755)因遭虫灾,苏州、松江米价涨至35文,乾隆五十年(1785)后,不论荒熟之年,日常米价总在27、28文至34、35文间浮动。

为了弄清楚道光年间米价与今天人民币之间的大约等值关系,笔者查了一堆资料,若以白银为基准,换算大约如下:

1升米为1.25斤。在古代,一般来说,1两银子换钱1000文,大致可买1石米(125斤),1石等于10斗,10升等于1斗。鸦片战争前,茶叶、生丝、瓷器输出,白银内流,银价贬值;鸦片战争后,鸦片输入,白银外流,银价升值。所以,到了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的时候,1两白银可以换到1600-1700文。如今,2011年的银价大约是每克5元人民币,50克等于1两,也就是250元1两。按1两白银换成道光时期1600文的相应比价,道光时期的1文钱相当于今天的0.15元左右。那么,68文买1升即(1.25斤)大米,相当于每斤大米的价格达到了惊人的8.16元。因为我们知道,即便是在物价不断上涨的今天,市场上的米价,一般为2.5元左右1斤。

4至7月,正是粮荒时节。米价翻了一倍,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计,民心动摇,社会动荡。百姓要求官府减租,但要官府减少收入,无异于与虎谋皮。如,1845年,常熟佃户聚众抗租。江苏巡抚孙善宝闻讯,“不胜骇异”,奏报朝廷,取得“认真查拿,不可姑息”的指示后,立即出动重兵千名“往捕”。减租抗租不成,民众只好“结党聚众”,直至“抢大户”。

1849年,苏州饥民集聚阊门,“白昼抢掠”大户;常州饥民“纠约千余人”,“拥至城内绅士余姓家,以求赈为名,抢劫财物粮食。”同年七月,在嘉定,“城中打米店”、“乡间抢大户”的抢米风潮此起彼伏。

义仓废灾情增

中国地域广阔,灾害年年都有。为了应对灾情,清代,江苏各地均建有由民间集资、地方绅富管理、专救本地灾民的备荒仓储义仓。其筹措渠道包括摊捐、劝捐、义田租谷等,由乡民推举公正殷实之乡绅管理,地方官府负有稽查职责。

水灾缺粮,人们自然想到了义仓。义仓属民间的慈善组织,相当于赈灾储务粮制度。但官府却不愿丢掉这块大肥肉,一方面牢牢掌握义仓的管理权,另一方面挖空心思想方设法时不时地就动一动义仓这块“奶酪”。于是,官绅之间你捞我捞大家竞相捞,逐渐吃空了义仓。

1849年大灾期间,嘉定的义仓不仅没有发挥作用,反而成为造成民众不满和社会动荡的又一因素。

嘉定知县淡春台(1823—1826年11月)在任时,以“捐开吴淞江坝夫银,每夫四千,创作义仓。”常年,嘉定义仓每年白银可得十一万两。

照理,义仓的本金加利息应该越收越多、越积越大。收了老百姓的钱,义仓就应该储粮备荒,以应不时之需。但官商勾结,贪得无厌,只有更贪,没有最贪。知县杨御恩在任(1837—1841)时“提用(义仓)利息钱五千千余千,董事秦炳等分用钱八百余千。”董事秦炳还以维修义仓的名义捞取工程款,到1849年,嘉定义仓“是已干没六千千余。”“止存息钱万余千。”

时任嘉定知县的陈熔,更是一个贪酷之徒,他挖空心思掠夺民财。正是在1849年,他下令“抽查田房税契,凡父兄子弟完粮册名号略有不同者,即以匿税论,吏胥因缘为奸,四乡大扰。”农民痛苦异常。5月下旬,嘉定大雨滂沱,久不停止。

灾荒来了,乡绅诸仁煦等请求义仓分发息钱,官府自然拿不出这笔钱,知县陈熔便推托“前任用去,不肯赔补。”庠生徐彦庠等请求动用义仓本钱赈灾,时任义仓大董事的秦庆宝又不许。

秦庆宝是嘉定状元秦大成的曾孙,秦家,是嘉定的大家族。秦庆宝为举人,曾在当湖、震川两书院当主讲。其实,此时,不是他不许,而是不能,因为义仓的本钱也基本上没有了,成了一个空仓。到了1849年,嘉定义仓只有五万多的本金。管理者动员富户多捐,但富户们早就清楚管理者的贪鄙,“各保身家,你护我护,遂至捐少。”

“民至七月困苦不堪,殆无生机。”走投无路的灾民,只好抢!

抢米风潮涌起

水灾不断,米价翻番,让人们的心理压力达到极限,惊惶中的人们铤而走险,开始是在乡村,乡民们集结起来,以报水(即报告水灾)为名,喧闹公堂。吓得陈熔躲藏到三校堂道土房中。

《馥芬居日记》记录:农历七月初九,“(嘉定)荒民拥挤至西门米行赵丹林子石君家,借米发钱。在北漕泾桥,桥栏断,溺死三十余人。”“初十日,民打毁万兴家,又打其弟米店,又打叶长茂。”各家米店一片狼藉。“十一日,打城中顾义兴米店,城门闭。其夜,邑尊(知县陈熔)到潘友顺米行、赵万兴米店封米,囤积至数千余石。”

面对这股抢米风潮,“县尊(知县陈熔)在护国寺,莫可如何。”

官府没有应对和有效控制,“火星”到处奔窜,抢米风潮愈演愈烈。

《馥芬居日记》记载,不仅在城市,“其时乡间抢大户,无日不然,苦极矣。”“嘉邑之乱,莫此为甚。”

抢米风潮中,富家大户却上演了一出丑恶闹剧。

4月,灾情刚开始时,“文生王柳江等请封城内外富商富绅米石,不许出境,县尊(知县陈熔)已允发封。”但秦庆宝等大户却说,现在米行中并无米石,说:“若封米行,客船不至。”还说,流通不畅,会加重粮荒。知县没有经过调查,轻信了大户的谎言,封查令作废。而在此期间,嘉定城内的各家米行,以每升三十余文的价钱,源源不断将米向县外卖出,“出洋不计其数。”以至于7月米荒之时,“民情打此数家(指赵、潘、叶等米行),皆因出洋之故。”

即使7月米荒最盛之时,一些米行也不顾民生、囤积居奇、谋取暴利。如“潘、赵二家殷富,预差人至外冈一路接船,见大船,说:‘嘉定现在义仓捉米,尔等须亭漳浦,俟更深夜静开至,两家斛尽,付银而去。’”若见十担、五担运米小船,则向客商言明:“明日在市面应酬,遂至长价。”

7月12日,知县查实潘赵二家米店串通奸商、囤积居奇的行径,抓捕了潘友顺、潘勇。14日,又将赵万兴米店的赵石君管押究办。由此,嘉定米价由每升68文略降到60文。

19日,79岁的富绅秦溯萱请求动用义仓本钱,发放临时救助金,抚恤民众。标准是每户大口4文,小口2文,这笔本钱从今后各户的田赋上征还。值得一提的是,国子生、曾任兵部员外郎的秦溯萱向来“急公好义”,在道光年间曾先后3次出资办赈,“赈捐皆万计。”“此老预籴米数千千余石,并不平粜,至义仓缺米,始借一千四百石接济。”“其时钱门塘市南北,秦氏有田数千亩,又有质库在镇,为全市首富。”他由海运发家,买下现南大街272号的秦家花园。其妻金云琬“博雅工诗”,著有《双桂楼稿》。

道光二十九年(1849)嘉定抢米风潮过后,知县陈熔(宽甫)“饬办籴粜,以全县最富有的大族,城西黄氏族人黄汝楫总董其事。”并在人群密集处分设粥厂,乡居地主充当领袖,带头捐赠,以赈灾民。而粥厂设置的地点,竟成日后之镇治所在地。

灾害-逃荒-流民-起义,这似乎成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一个发展公式。史载,灾荒时期,流民成帮结伙,“盗风甚炽”渐至执持刀械,与官府敌对。

咸丰元年(1851)嘉定知县陈熔又以抽查田房契税为名,捏征本已免征的钱粮,激起“民怨嗷嗷”。

咸丰二年(1852)农历十月初七夜,嘉定地震。

咸丰三年(1853)农历七月,青浦农民周烈春率民众“谋反”,八月初一,周烈春占领嘉定,其檄文明确指向贪官污吏、豪绅地主。3天后,小刀会在上海起义,周烈春率嘉定和青浦的起义农民4000人加入刘丽川的队伍。上海小刀会前后坚持了16个月,与太平天国运动遥相呼应。不久,清兵反扑嘉定。再后来,太平军又占嘉定,城内抢盗成风,乱象丛生。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