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05年05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闻聚焦
2005年05月03日

全国劳动模范凝聚时代精神

阅读量:3719    本文字数:3692







从1950年我国开始评选第一届全国劳动模范至今,嘉定现有7名全国劳动模范,他们中有赫赫有名的“三麦”专家季德章、高产农业技术专家沈琨华、养鸡状元陆荣根、村民致富带头人吴世琪、顾泉生,村民主建设的好干部苏兴华,汽车城的建设功臣沈兴才。

一再拒绝接受记者采访,或避开记者来电,在嘉定的全国劳模大多不愿或拒绝接受采访,委拒的“理由”也相似:“那不算什么,都是过去的事了。不用采访了吧?”

劳模们的性格、工作岗位、生活状况各有不同,但脚踏实地、不怕艰苦、尽心尽责、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则是他们共有的的品质,他们展现了我们的时代精神和劳动模范的精神风貌。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改革的先锋,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永不褪色的骄傲!

季德章 情系家乡种麦地

小档案

季德章,嘉定赫赫有名的“三麦专家”。1959年,因当时嘉定隶属江苏省,曾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群英会,即为当时的全国劳动模范;1978年,农业学大寨全国劳动模范。

4月22日,在迎园医院见到现年86岁高龄的季德章时,他那神采奕奕的样子出乎记者对一名高龄老人的预料。

1953年,季德章参加工作,在他80岁时,才真正退休。工作60多年中,无数个清晨6点,季德章骑着“老坦克”匆匆赶往徐行的田头,车靠边一停,就一头扎进田里,仔细观察小麦长势。1977年,季德章每星期骑车跑遍123个生产队的小麦地,一旦发现问题,他蹲点在田里,亲自动手诊治。

以前,农民们口口相传:“三麦三麦,难超三百”,即说小麦亩产量很难超300斤。在嘉定徐行小庙大队的麦田里,总会看见有一个宽阔的背影——满头大汗的季德章在研究小麦品种改革。1955年,由于他的小麦品种改革实验成功,亩产量达318斤,于是,当地开始流行起“种三麦要找季德章”的顺口溜。当年,在徐行农业公司,季德章常常一个人住在单位宿舍,在食堂解决三餐,其他时间全部埋头在试验田精心“呵护”各类庄稼幼苗。家人想他了,也只能到田里看看,可他总心不在焉说上几句话,转身又投入庄稼地里。

现在,季德章常年住院疗养,可每回徐行有朋友来,他都会细问徐行的农作物收成怎样了。季德章说:“过去种田靠双手,小麦亩产300斤是了不得的事情。现在播种、施肥都机械化,农业技术也提高了,产量早不成问题了。” (实习生 王艾 文/摄)

吴世琪 深爱塔庙村里人

小档案

吴世琪,原安亭镇塔庙村党总支书记。曾获三届市劳动模范、2000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4月25日下午,安亭镇民丰路一幢小楼的二楼办公室里,吴世琪正在忙碌着。由于老吴不愿意接受采访,所以记者未事先预约就直接登门,前几次都扑了空。老吴略带歉意地说:“来看我就好了,不要写什么报道吧?”

上海同舟焊接厂是上海大众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与塔庙村的联营企业,大众A级供应商,吴世琪任董事长。去年,该企业年产值达5.5亿元、税收3058万元。目前,老吴负责的事情不是很多,可他每天仍是早上7点就到办公室。

老吴从1971年到塔庙村做粮管员算起,在塔庙村已30多年了。他说,“我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情!”说这话时,他的眼里隐隐闪着泪光。就在他当选全国劳模前不久,安亭汽车储运中心中外合营,按照规定,作为第三方的塔庙村必须撤股,且无权享受利润分成,这对塔庙村是个严峻的考验,因为该公司收益占全村总收益50%以上。于是,老吴刚从北京回来就忙开了。2001年,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另2家大型企业成功入驻塔庙村,现在年上缴税收填补了安亭汽车储运中心合营撤股后的税收缺口。老吴说,“现在我习惯深居简出,可总关注塔庙村发展。” (记者 翟芳华 文/摄)

陆荣根 欣喜黄渡新变化

小档案

陆荣根,上海市养鸡状元。中共十三大代表,199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4月26日早上,陆荣根在黄渡镇西进村的家里正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伴。他现在昆山的一家养鸡场做顾问,非常繁忙,所以难得回趟家,每次回来总是尽心服侍老伴。

1984年,陆荣根已是养鸡专业户,探索以职工集资入股的新形式,在劳动合作的基础上实行股份合作制,成立了上海最早的具有股份合作制性质的经济组织。现在,与病榻上的老伴相依度日,全家安康幸福是陆荣根的最大心愿。在他看来,他以前所得的荣誉并不算什么,仅是做了份内的事而已。

从1995年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后,他最关注的还是黄渡的变化。他说,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建设推动着黄渡的发展,黄渡各项建设蓬勃开展,现在的黄渡人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符合条件的加入“镇保”,养老金也逐年上调,还有大病保障机制,日子是越过越红火。在黄渡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有90多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通讯员 许月琴)

苏兴华 努力努力再努力

小档案

苏兴华,江桥镇太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曾获市劳动模范,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4月26日,记者来到江桥镇太平村,正碰上村里召开村民座谈会。记者等了很久,终于见到了苏兴华。谈起他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殊荣时,他既激动又谦虚:“我仅仅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党和人民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真感到惭愧。”

苏兴华谈得最多的是不足、是怎样深化工作。他说,“对照党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今年要通过百姓学校、读书读报活动等进一步提高村民依法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能力;完善党员结对帮困制度、发挥‘民情联系箱’作用等;创设新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加强对新村民的教育,调动2500名新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落实群众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扩大党组织在企业的覆盖面等”。

“太平村工作靠的是党的富民政策、全村干群的辛勤努力,我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作为一名村级班子的‘班长’,我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不断学习,勤于思考,勇于破解工作中的难题,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在整个采访中,苏兴华总是谈这些。

(记者 沈青)

沈兴才 荣誉属于安亭人

小档案

沈兴才,现任安亭镇党委书记。曾获市劳动模范,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沈兴才几次三番地拒绝记者来电、来访,甚至与记者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4月28日早晨7时许,沈兴才、苏兴华赴京参加今年的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记者问他临行前感受,他马上露出一脸谦虚的表情说,“没什么,实在没什么可说的……这是党和政府给我的荣誉,这是安亭人民给我的荣誉……”

在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建设过程中,沈兴才做出了艰辛的努力,汽车城规模初具,汽车城园区已引进234个项目,累计总投资280亿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8家。可每当别人称赞他功不可没时,他总是那句:“我没做什么,功劳属于安亭人民,我只是他们的代表……”(记者 翟芳华)

沈琨华 为民工作是心愿

小档案

沈琨华,我国农业技术专家。其多篇学术论文曾获多项全国及上海的科学技术奖项,曾获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1980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4月25日,当记者到达沈琨华家时,他的老伴陪同在旁帮着“说话”,原来,71岁的沈琨华已15年不能开口说话了,只能靠老伴代言,或用笔与人交谈。退休前5年,他被检查出患有咽喉癌,手术切除了声带。当时沈琨华挂心“加麦1号”的研究工作,手术结束后仅休息半个月就回到工作岗位,很多人竭力劝阻他回家养病,可他坚持干到了退休。

沈琨华1955年参加工作,40年来一直为我国的水稻、小麦高产事业奉献。身为一名农业技术员,他每天白天下地种田,晚上将农作物带回去研究,天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且常常干通宵。多年费尽心力攻克难题,他养成了集中注意力时必要吸烟的习惯,有时一天要抽上2包烟。1964年起,因研究需要,每年冬季他要去海南岛种植水稻,那里条件非常艰苦,每次去1、2个月,回家时人都瘦了一圈。

当记者问及他当时感受时,沈琨华手写到:“当时只想要一心做好自己的工作。我学习时一切费用均由国家支付,能为国家、为人民工作,是自己的心愿。”

(见习记者 姚立力 文/摄)

顾泉生

发展南翔献余热

小档案

顾泉生,原南翔镇永乐村党支部书记。曾获市劳动模范、2000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打电话预约采访顾泉生已超过3次以上,他总是婉拒;登门采访,他不是躲开就是礼貌接待,避而不谈主题。4月27日下午,记者总算在区劳动模范大会现场角落里找到顾泉生,他好歹同意聊几句。

老顾现在是南翔私营经济城顾问,主要负责土地招商咨询、联系等工作。由于他威信高、待人热情,招商部里不少年轻人平常都愿意找他来聊聊,有问题向他请教。去年,南翔经济城的企业税收在2亿元以上,这让老顾乐开了怀。

老顾说,他与老吴(吴世琪)的关系很好,他笑呵呵地说,“我和老吴一样,不会跳舞、养花弄草,又没别的爱好,可就是不能闲下来!”老顾说,最大“成就”是自家院子里的蔬菜长势很好,即“基本解决家里蔬菜供应问题”。

老顾2002年退休,他说,“以前村里搞经济工作,现在还是爱看经济新闻。”他说,“嘉定的四大板块规划搞得很好,尤其南翔地区发展第三产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格林春晓等精品房产一起来,南翔开始集聚人气了!”

在谈到当年被评为全国劳模的经历时,老顾说,“这些荣誉都是人民给的,我们就是要为老百姓做实事。农民没了土地,保障就要跟上。嘉定、南翔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政策做得不错,尽量做到一个不漏!”谈这话时,老顾脸上露出欣慰的神情。(记者 翟芳华)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