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05年08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科教文卫新闻
2005年08月02日

党领导的外冈游击队

阅读量:9794 本文字数:1040

1937年11月,嘉定沦陷。翌年2月,西境杨甸角、吕家、潘家等村(现外冈镇西部)为抗日防匪,组织杨甸民众抗日自卫队,推青年中医师吕炳奎为队长。翌年5月,杨甸民众自卫队被编入沪海区游击副指挥部,为第一大队第一中队,吕炳奎任中队长,有200人。

吕炳奎与中共江苏省委取得联系后,于1938年8月13日夜,率军民500余人举行“八·一三”纪念活动,并向嘉定城内的日伪军鸣枪示威,以示抗日决心。8月底,中共江苏省委派上海慈愿难民收容所党支部书记邱生凡到吕部任文书。年底,在上海的中共党组织又陆续调中共党员王仲浩、杨玖、苏白等人去吕部工作。在游击抗日和锄奸肃匪斗争中,张服膺等一批进步青年相继加入吕部,队伍不断扩大。1939年4月,中共江苏省委派中共党员李裕民、沈青在吕部建立中共嘉定党支部,李任书记。

1939年4月,自称是淞沪区游击副指挥的邓敬烈等人威逼吕炳奎投敌。在党组织的指导下,吕炳奎于4月14日下午,召集第一营坚持抗日的官兵和当地群众,在卫家角(现在外冈镇)公开举行声讨邓、谈投敌罪行大会。不久,部队进行整编,将第一营编为1个中队,下设3个分队和中队直属侦察班、通讯班、重机枪排,有官兵400余名。当地群众把这支部队称作外冈游击队或吕炳奎部队。5月,党支部决定建立政训处,邱生凡任主任。不久,外冈游击队被编为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第一支队第一大队,吕炳奎任大队长。此后,吕部在中共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锄奸抗日活动。

1939年7月24日,外冈游击队被编为江抗三路三支队,吕炳奎任支队长,邱生凡任政治处主任。随后,三支队随中共党员何克希率领的江抗三路军移至本县境内。8月3日,三路军在徐行八字桥遭日伪军合击。随后,中共东路工作委员会决定,在三支队建立中共嘉定县工作委员会,李裕民任书记,邱生凡、吕炳奎为委员。

1939年9月,国民党顽固派在澄锡虞地区纠集部队,企图消灭江抗部队,三支队奉命随主力西撤参加战斗。吕炳奎因为部队筹款而未能赶上西撤,仍留嘉定工作。9月中旬,邱生凡、李裕民、杨玖等三支队骨干回到嘉定,中共嘉定工委决定重新组建部队,番号仍为三支队。上海的中共组织动员了一批工人、知识青年前来参军,至11月,新建部队发展到200余人。

1940年2月,中共江苏省委决定,外冈游击队转移到苏州、常州、太湖地区,参加江抗东路部队。同年5月,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将外冈游击队(三支队)、青浦昆山游击队(青昆支队)和常熟东塘市常备队合编为江抗三支队,继续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此稿由区政协文史委提供)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