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05年08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闻聚焦
2005年08月30日

街巷变通衢 脉络见发展

——嘉定路名趣拾

阅读量:5253 本文字数:3664





道路,是现代城市的动脉,这是十分贴切而形象的比喻。从嘉定道路的数量、道路的分布,可以看出一个城市大致的规模和范围,再仔细看一下其路名,则可了解城市形成历史发展脉络和一定的地方文化特色。因此,有人说路名、地名是一个城市的名片。

■陈兆熊

路名溯源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世界上的路,本来无所谓无,无所谓有,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自从有人类活动,就应该有路了。但有了路,未必一定就有路名。嘉定的道路就是这样。

原始人闯出来的路且不去说,我们祖先有意识筑出的道路,在早期也常常没有正儿八经地给路命名的。举2个典型的例子:第一个是在今外冈镇的冈身上,公元前200多年,为了迎接秦始皇南巡,筑了驰道。虽然后来秦始皇到了会稽去,没有来这里,可这是当时具有“国际水平”的大道,却只是留下了道路遗迹而没有留下路名。事实上,当时全国筑这种驰道一般也没有正式路名的。第二个例子是创建嘉定县时,首位知县高衍孙除了筑城墙、建县署,同时还造了不少“居住小区”,当时叫“坊”,坊内必定有路,但却没有给路命名。要说有,是以坊名代替路名了。再如南翔镇的莫家弄,莫家宅门前的路可能在唐末已经有了,但莫家弄之名,也是因为有莫少卿的住宅而自然叫开的,并非正式命名。嘉定建城之初的17条路名,也大抵如此。这17条最早见于地方志记载的道路是:奇英桥巷、仓巷、南巷、北巷、孩儿桥巷、大宁巷、东市桥巷、后巷、乌盆巷、盛巷、于巷、仆射巷、宅西巷、宣巷、李巷、封家巷。

中国人习惯在城市、桥梁等建成后郑重其事地命名,唯独道路的命名,却常常被忽视。即使上述17条道路名称,其实也是以所处位置或相关人事约定俗成的,如南巷,即今之南大街;北巷,即今之北大街;奇英桥巷因桥命名,奇英桥当为耆英桥,位学宫之东北,其位置即在今塔城路上汇龙桥处。路名绝少像桥梁那样专门命名。至清代末年,嘉定始终没有专门的路名牌。民国时期,为做门牌编号,制了一块比门牌略大的街弄名牌钉在路口的房屋上,且不完备,不是每条道路都有路名牌子。嘉定道路有规划有组织地命名,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开始的。

因为嘉定地处上海市的西北部,道路多以中国西北新疆、甘肃、陕西3省的地名命名;也有以当地原有地名或道路起止点为路名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吉祥、祈愿语,也成为部分路名,这些是道路命名的主要原则。

路名出处

嘉定的道路,绝大多数是遵循这些原则命名的。在确定道路名称时,首先考虑的是原有地名,这样既容易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也一定程度留存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如仓场路,古代曾经在道路之南设置粮仓,后来废弃了,留下了仓场的村落名,上世纪九十年代辟路,就以仓场为路名。墅沟路,原本这里有一条河道名墅沟,填河为路就命名为墅沟路。南大街、东大街等,是千百年遗留下来的名称,就约定俗成为正式路名了。

胜辛路,以胜利村和辛勤村2个村名联缀组成,胜竹路则以永胜村和竹筱村2个村名联缀组成,路名反映了道路的大致位置。以二端地名命名的显著缺点是一旦道路延伸,则路名名不符实。如胜辛路,1968年始修筑时南端确实在胜利村范围内,可如今此路一直延伸到宝安公路,早已超出胜利村的范围了。澄浏公路南端延伸后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比较理想的命名方式是以当地的文化历史遗迹来命名,如外冈的春及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春及堂为清代学术大师钱大昕青年时代读书钓游之地,毁于太平军之役,到现代已无迹可寻,可是大致位置是可以确定的,因此将在原春及堂附近的外冈中街命名为春及路,雅训而有纪念意义。嘉定城内的梅园路,其东段当初也确实曾有梅园存在,命名梅园路,算留住了一点历史信息,为众多的“老嘉定”所认同。

新筑的道路,有相当多的路名是以新疆、甘肃、陕西3省的地名来命名的。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塔城路。1962年辟建塔城路时,嘉定城中尚无高层建筑,法华塔是嘉定老城的标志,以塔城命名,再恰当不过的了。塔城是新疆的著名城市,塔城路是嘉定城的东西干道,地位也相当。金沙、温宿、博乐、墨玉、泽普、昌吉等一批路名,全是新疆的地名。铜川、棋盘、合阳等一些路名是陕西省的地名,棋盘镇在陕西省延安地区,以棋盘命名表示此路盘如棋秤,名实相符。庆阳、张掖、秦安等一些路名是甘肃省的地名。城中有2个地名虽属新疆的,但有一点变通。一是沙霞路,这是依据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的沙雅县来命名的,考虑到“沙雅”2字本是回语“沙雅尔”的谐音,而“沙霞”两字比“沙雅”更为优美,所以定名为“沙霞路”;二是清河路,清河原是河北省的地名,当初命名时是考虑到那里在古代有一条清镜塘,有过一座清河桥,而新疆有一个精河县,读音与清河相近但不顺口,于是命名为“青河路”。其依据是新疆乌鲁木齐东有一个青河镇,但在人们心目中与“河”搭配的同音字以“清”字更为符合常规,正好在霍城县西北有一个清水河镇,于是命名为“清河路”,可勉强称作新疆地名吧!

通名现象

一个完整的路名,其中包括专名与通名两个部分。通名是标示道路属性特征的部分,专名是指明具体哪一条道路。如城中路、西大街、沪嘉高速公路。其中的“城中”、“西”、“沪嘉”是专名,“路”、“大街”、“高速公路”等是通名。嘉定道路的通名,有路、街、大街、弄、公路、高速公路、巷、弄堂等几种。根据通名,可以大致判断这条道路的规模特征。称“弄”的道路,一般不会很宽,城中的张马弄,是一条老街,形成于明代,1979年拓宽后更名为张马路。

嘉定道路名的通名中,还有2个有趣的现象。其一是在古代虽然一开始就有叫做“巷”的路名,但是实际上嘉定人都叫作“弄”,这大概是说方言的缘故。“巷”是书面语,最早记录的17条道路,书上都写作“巷”或“街”,但实际上,“乌盆巷”是“乌盆弄”,“孩儿桥巷”是“囡桥弄”,“北巷”是“北弄”。南方方言词把道路称“弄”,最早见于唐代李延寿的《南史·郁林王传》,其中“西弄”是南京王宫中的一条小路。城镇中的道路都原本不宽,祝枝山说“今人呼屋下小巷为弄。”这说明明代时开始称街道为“弄”,但书面文字记载大多仍然写作“巷”或“ ”。“ ”是“巷”的方言俗字,在《康熙字典》、《辞源》、《辞海》中都定其为“巷”的异体字,在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实用汉字字典》中释为“ :音long,小巷、胡同,如里弄、弄堂。”认为 是“弄”的异体字。如今,在嘉定残存的民国时期老门牌上可见这个“ ”字。讲普通话时,路名通名之“弄”,读“Long”,不读“Nong”,不注意的话,就会读错。如江南某古镇的一条“石皮弄”,标注的汉语拼音为“Shi Pi Nong”,这差错显然是没注意“弄”字在路名上的特殊读音。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我们虽然经常把道路名简称为路名,而在古代却从不把“路”字作为通名。真正把“路”作为通名,是近代的事。嘉定境内第一条“路”是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恒孚路”。据说非但嘉定如此,中国人本来都是不把“路”字作通名的。最早是上海租界中的马路,把英文中的Road释作路,音义兼顾,如南京路、北京路等,受此影响才形成把路字作通名的习惯。由“路”而派生了“公路”、“高速公路”等通名。嘉定现在有高速公路4条,公路41条,以“路”作通名的道路数百条,而称“街”、称“弄”的道路已不满百条,由此而可见嘉定的道路越来越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嘉定的发展概况。

重名困扰

道路的名称看似寻常小事,若处理不当,却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不小心写错了一个路名,一封很重要的信件可能无法送达,这在信息时代尤其突出。因此,消除道路重名的困扰日渐成为重要的议事日程。

据最新统计,上海市7000多条道路中有800多条同名,其中人民路和育才路等“热门”路名,全市有同名者10条。在嘉定区,各种同名的道路有79条之多。如在塔城路北侧有梅园路,在闸北区新客站附近也有一条梅园路。在州桥南面的南大街,在普陀区和金山区都有南大街。嘉定城中的西大街,则南汇、松江、崇明都有西大街,在嘉定区内的娄塘镇上也有一条新修的西大街。重名麻烦,为避免重名而更名同样也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情。例如嘉定工业区的庆阳路,因与虹口区的庆阳路同名,拟改名为阳川路(待定),如果实施,初步估算要更换13块路名牌,3100块门牌,这是基本有形工作量,由更名形成的其他损失,如以后若干年内可能发生通信障碍,沿路企业单位的广告印刷品可能要报废重印,有关企业证书证件要重新制作,居民身份证户口簿都要更改,工作量之大,经费支出之巨,都是难以想象的。

目前,区地名办配合市有关部门正在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协调,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加前缀、保留原名而请其他重名路改名等措施,并注销17条不必要或已不存在的路名(见相关链接),力争把因道路更名、重名而造成的损失、支出压缩到最小、最少。另外,笔者建议,娄塘镇已定为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将重名的娄塘西大街称为“娄塘官街”,既符合给路命名的规则,又免重名,还与娄塘镇的古镇风貌相吻合。

一滴水可以照见太阳,路名的变化,可以见到城市的发展。每个嘉定市民从自己家门口的道路情况抚今追昔想想,嘉定的发展变化,大多是乡村变成城镇,偏僻变热闹,街巷变通衢,“脉络”见发展。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