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沥沥梅时雨,青青田中秧
陆慕祥
每年夏至前后,总要下那么十天半月的雨,这个季节恰好江南一带梅子成熟,人们习惯上称它为黄梅雨。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梅雨连绵,不见太阳,给人们生活造成不小的麻烦。有的年份,到了小暑应该出梅了,偏偏在这天打雷下雨,这就不好了,“小暑一声雷,黄梅依旧归”“倒转黄梅十八天”,老天犯昏,前面的不算,从头再来一次,把世界淋个透。
黄梅雨季对播种水稻十分有利。沥沥梅时雨,青青田中秧。正是这个季节的写照。
从夏至这天开始,农时称做“入时”或“时里”,头时七天,二时五天,三时三天。这个季节农民们凭一支农谚歌把握农事:“头时棉花、二时稻,三时芝麻赤绿豆。”说的是这个季节主要是种棉花和插秧,不能耽误。到了三时,棉花和水稻都有种完了,剩下的是种种芝麻赤豆之类的夏种收尾工作了。
夏至前后农民要抢收和抢种。在黄梅雨季之前必须要把麦子、油菜、大蒜等小熟作物收获入仓,不然成熟的庄稼要遭雨淋而造成损失。农村有“大熟收,小熟偷”之说,突出一个“抢”字。入梅、入时后,重点在种——植棉和插秧,农时是万万不能耽误的。那季节的农村像变魔术似的,往往昨天是一片白洋洋的水地,今天成为绿油油的稻田。
为了抢收抢种,农民们早上四五点就要开早工,天黑了才收工,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身着蓑衣、头戴箬帽在雨中整田插秧那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一个月下来,人们的脸黑了,人瘦了,辛苦自不待言。
农忙季节,耕牛也十分辛苦。我们村里的一百八十多亩水稻田全靠二条大水牛,耕地、耙田、打百操,每块地都少不了这三道工序。那阵子,饲养员每天要在草料中多加几斤棉仁饼、麸皮之类的精料,算是对耕牛的额外关照。即便这样,一个月下来,牛总会掉膘。“哎,牛吃稻柴鸡吃谷,各有各的福。”看着一天天瘦下来的水牛,饲养员老伯总会无奈地发出感慨。
梅雨时节,繁忙的农村景象像一幅美妙的画卷,民歌这样唱:摇一橹来扎一绷,两岸两河搭车棚。弯角水牛腾腾转,车链条起水白洋洋。
短短四句山歌,内容丰富得很呢,人、牛、车棚、船、大地和河流,牛在腾腾转,人在摇橹船在行……这是一幅全场景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民歌最能触发画家和诗人的灵感。
有插秧歌唱道:夏季里来种田忙,哪有闲人在路旁。人人一把秧在手,口唱山歌手插秧。阿妹鸟叫六棵齐,哥哥插秧来去行。哥哥一勒逼一勒,妹妹宁输不肯让。白米饭来扑鼻香,吃饭忽忘种田郎。今朝插秧满身汗,来日白米堆满仓。
一声鸟叫的功夫,妹妹己经插下一行六棵秧苗,何等的神速!大地尤如舞台,青年男女你追我赶插秧竞技的场面是何等的感人。能插一手好秧的人叫秧手,在农村是受人尊敬的。
另一支山歌更有趣:手拿黄秧泥里插,低头看见水中天。六棵青青秧一行,退步原来是朝前。这首插秧歌不但直朴,朗朗上口,而且还唱出了理趣。农民插秧以退步方式进行,人在不停地后退,前面就是一片插好的秧苗,这种“退步”当然是朝前了。
农村主要依靠人和牛为劳力耕种的日子,一直维持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七十年代开始,政府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和直播稻、抛秧、机器插秧等农业技术,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时代在前进,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使得我们已经看不到黄梅季节那种繁忙的插秧场面。华亭和外冈地区还有大片稻田,去那里可以欣赏插秧机魔术般地插秧,别有风景。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