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03年09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闻聚焦
2003年09月23日

重阳节前话养老

阅读量:957    本文字数:2782





嘉定已是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全区48万常住户籍人口中,现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9.63万人,约占丛区总人口的20%,其中:56%是农村老人。嘉定又是高龄化的地区,80岁以上老人有1.24万人,占老年人回的13%。同时,嘉定还是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地区,老年人口正以年平均4.7%的增长速度递增。嘉定更是长寿之区,全区城乡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7.3岁。

紧急救助不可少

人们常常把日常生活中子女不在身边、家中只有二老或一老独居的家庭比喻为“空巢”。近年来,家庭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家庭规模正在逐步缩小,三口之家、老人与子女分居现象增多,通常一对中青年夫妻要面对4位老人。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人,不仅要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工作压力,而且还要照料好老人的日常生活,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而老年人期望子女亲自照顾自己的想法也不太现实。尤其对那些生活困难,甚至生活无法自理的“空巢”老人来说,一旦突发疾病或有突发事件,缺少自救的能力,更需要一份“生命保险”,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最近,嘉定镇街道对21个居委作了调查,在全街道73989常住户籍人口、27403户家庭中,老年人有16200多人,约占22%,而老人家庭有1202户。今年3月,嘉定镇街道小囡桥居委440弄有一位老人突然发病,子女不在家,幸好被邻居发现,叫来了救护车送到医院,老人才保住了性命,如果当时无人知晓,后果就不堪设想。此后,该居委会在小区内组织成立了一支由志愿者组成的老年人健康服务队,专门为这些“空巢”老人服务。经调查,该居委小区内“空巢”老人有31户,其中50%家庭的子女在国外、近40%家庭是孤老,他们成了该服务队重点照顾对象。志愿者不仅每天上门探望,而且还向这些“空巢”老人发送了一张联系卡,上面有居委会和志愿者家庭的联系电话号码,日夜都可以拨打。日前,家住该居委440弄25号的徐老太,曾患有脑溢血,一天突然头晕,此时老伴旅游在外,儿子又远在美国,志愿者黄爱宝闻讯后,连忙将徐老太送到医院,并在徐老太住院期间天天去照料她,徐老太非常信任地把家中的钥匙交给了黄爱宝。

还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太,也姓徐,大家叫她“苏州老太太”,患有小便失控症,子女都在国外,年迈的老伴也无法照料她。一日,“苏州老太太”叹苦经:“头发已3个月没有洗了,真难受。”虽然志愿者在平日也给予了帮助,但是毕竟不能时刻守候在她身边。居委会知道后,与街道养老中心联系后,请了一名钟点工,为她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

另外,像真新新村街道丰庄一村居委会,为孤寡独居老人安装助老电铃,为老人紧急求助提供了方便。目前,居家养老服务逐步成为全区各镇、街道的一项重要工作,有为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2178个,社区已成为养老“基地”。

法律援助得优先

由于年龄和生理方面的原因,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理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当他们因家庭、房产、居住、赡养等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政府部门和老龄机构应该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和服务,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由于嘉定经济发展的需要,动迁任务相当艰巨,涉老纠纷和涉老案件时有发生,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显得尤为重要。嘉定工业区在北区首期动迁工作中,涉及9个村、3081户、11000多人,其中有老人的动迁户2673家。朱家桥村4组有户动迁家庭,一家5口,3个儿子和2位老人对家产的分割意见不一,连他们自己都无法做到公平分家,这次对动迁房屋评估又只有一本宅基证。3个儿子都要求以动迁为契机,请村里帮助分清家产后再签约。在工业区有关部门和村干部的耐心调解下,根据他们自己初步协商的意愿,把动迁费分割为3份,并签订了赡养2位老人的协议,使3个儿子满意地签了动迁协议,老人也有了安身之处。

安亭镇有位94岁高龄的老人,向区法律援助中心求助,他反映在房屋拆迁时,小儿子把他的动迁补偿费全部占为己有。区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律师先后3次到村委会、镇派出所、动迁办进行调查取证。后经法院调解,老人获得了3万元的动迁补偿费。

菊园新区六里村在动迁中,为了保障老人的居住权,要求动迁户在签定动迁协议时,必须同时签订一份子女养老义务的协议后,方可领取动迁补偿费。

区法律援助中心在服务承诺制度中规定:优先办理区内70至80周岁高龄老人所提出的各项法律援助事项;为年满80周岁以上的老人上门办理法律援助手续、代拟法律文书和其他有关法律帮助事宜。在日常接待中,对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实行“三优先”,即:优先解答法律咨询问题、优先办理援助手续、优先给予其他法律援助。区法律援助中心成立2年来,共审核批准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29件,接待来访600多人次,调处老年人来信来访案件14件,接答老年人法律咨询800多件,及时发现和化解了涉老纠纷和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

精神需求须关注

一提到养老,人们习惯上容易简单理解为给予老人物质、经济的资助。其实,对老年人的精神怃慰、精神赡养、精神关爱也是必不可少的。

记者在新成路街道文化中心书场认识一位70多岁的老年朋友,他每天下午都会来听上2个小时的评弹,为的是与老朋友们聊聊天,排解内心的孤独。他说,自己每月有退休金上千元,住房2室1厅,家具和家用电器一样不少,自从“老太”去世后,整天呆在家里闷得慌,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只能从这个房间走到那个房间,“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子女逢双休日来一趟,也解不了他精神上的苦闷。

还有一位家住嘉定镇街道李园二村的老人,经常往区法律援助中心跑,诉说子女的种种“不是”。经法律援助中心的人员调查,尽管其儿子与父亲分开居住,但是他“常回家看看”,几乎天天要去望望老父亲,可以说称得上是位孝子。然而,老人心里还是不开心。还有些家庭老人与子女住在一起,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经济上也负责承担老人一定数额的“吃用开销”,但是常常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记者在采访一些老人时,他们反映现在晚辈和长辈之间,经济上的纠纷已不多,但往往两代人还是“合不拢”,这里有生活习性和个人喜好等原因,但不可否认晚辈对老人的“精神赡养”重视不够。

近几年来,对老人精神生活的需求,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几年前,嘉定镇街道梅园居委采用“老阿太回娘家”形式,让一些老人走出家门,相互交流,弥补精神上的空虚,后来发展到读书看报,“谈天说地”,关心国内外大事,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嘉定镇街道的“夕阳红俱乐部”,已吸引了900多名老人参加,成为他们老有所乐的天地。目前,全区建有老年大学2所、老年学校13所、108个社区健身苑、老年体育辅导站309个、社区老年文艺队伍77支,仅嘉定区怡龄艺术团就有业余演员190名,每年送戏下乡演出50余场,老年观众逾3万人。

另外,现在有些子女不仅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关心老人的精神健康,不仅送营养品,而且送旅游、送花卉、送书籍,平日抽出一定的时间,多陪老人说说话,并让老人参与家庭决策,支持丧偶老人的“黄昏恋”,感受一份亲情。老人们也自我调适,转变观念,养花种草、唱歌跳舞、书画摄影,培养健康的情趣和爱好,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相关链接

有关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

嘉定区法律援助中心(老年维权示范岗)

咨询电话:69985448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