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游戏
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眼珠子,鼻孔子,珠子反在孔子上”。字面上看,是说眼珠子在鼻孔子的上面。这有什么可说的?眼珠子本来就在鼻孔子的上面,难道哥哥比弟弟的年龄大也值得说吗?再仔细琢磨一下,原来这里的“珠子”为“朱子”,即朱熹,孔子是指圣人孔老夫子。朱熹比孔子晚一千多年,这里却说朱熹反而在孔老夫子的上面。这上联的表达很有趣。下联为“眉先生,须后生,后生更比先生长”。此处的“先生”和“后生”同样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概念。先生有“老师”义,而学生都是后生(即小年轻的)。寓意学生总会超过老师的。意义深远。
无独有偶,还有一副对联奥妙无穷。某年早春,李鸿章踱到厅前,对着一片萧瑟脱口吟道:“堂前花未发”。师爷眼尖,一看,一株李树已萌芽,立即续上下联:“阁下李先生”。“阁下”对“堂前”,对仗工整,而“阁下”又是尊称,“李先生”暗指李鸿章,真是一石二鸟。
小时候还听父亲讲过一个故事。说一位母亲为其非亲生的儿子办丧事,哭得很伤心。因儿子比后娘的年龄大,那些做道场的和尚道士、做寿衣的裁缝和写账的先生们便世俗地想象起来,窃笑不已。如此,哭者便想惩罚他们一下。她一边哭,一边数落:“我哭我的儿,何尝我的儿……”他不是我亲生的啊,哭得顺理成章;但“何尝”谐音“和尚”,这就把和尚给骂了。接着又哭道:“未生我先生我的儿……”儿子比我这个后娘的年龄大,当然是“未生我,先生我的儿”了,这把“先生”也给骂了。再接着哭:“不死我倒死我的儿……”“倒死”谐音为“道士”;“黄泉路上哪天才逢我的儿……”“才逢”谐音“裁缝”。就字义而言,那位母亲哭的内容你怎么看也是天衣无缝找不出破绽的。
不过,这文字游戏在另一种语境下,可以用来表达爱憎。
当年的甲午海战,使红得发紫的李鸿章彻底“黑”了。彼时,名丑杨鸣玉演《丑表功》,临场插诨讽之,一时传为街谈巷议话题。不久杨死,有好事者特撰一联:“杨三已死无昆丑,李二先生是汉奸。”此联对前者的怀念追思和对后者的嬉笑怒骂,皆溢于言表。此联对仗着眼于“杨三已死”与“李二先生”,“已死”对“先生”,“先生”既是一种称呼,又可把它拆开来理解为“李二(这个人)先出生”,与“已死”相对。一义如此歧为二,已不仅是奥妙无穷,更是大快人心了。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