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城河悠悠,八百年静流
■北言
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1218年1月7日),宋宁宗赵扩在奏疏上写下一个“依”字,嘉定就此诞生。这片曾经的“犷悍难治之地”,由此走向“清嘉之土,安定之地”。
首任知县高衍孙到任之初,除了立孔庙建县学,还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组织人员开挖护城河,即今日的环城河。从那时起,嘉定主城区十字加环水系开始成形,“十字”即横沥河和练祁河,“环”即环城河。不过,建县之初嘉定城范围较小,因此护城河没有现在这般长。元、明两代对城域有所扩展,护城河随之外扩。到明嘉靖年间,护城河形态基本确定,直至今天都没有太大变化。
800年,沧海桑田。一代又一代人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披荆斩棘。悠悠护城河,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苦难、辉煌以及岁月更替。
护城河,顾名思义为护城之用。但抵御外敌仅靠一条河显然不够,依河而建的城墙便应运而生。城池的兴建,既起到防备外来势力侵扰的作用,又是地方执政者便于治理之需。
战事频发的年代已成过往,加之城市外延不断扩张,完成历史使命的护城墙不可避免地化成残垣断壁。然而,今日我们循河泛舟而行,依然可以发现南水关、西水关等遗址的存在。它们同护城河一起,在时间的长河里,迎来送往一代代人,成为嘉定城不可或缺的底色。
嘉定博物馆馆员江汉洪对嘉定城池颇有研究,据他考证:限于财力,当时的城垣只是以土夯筑。元至正十八年(1358)张士诚遣将吕珍改用砖石重筑,共计周长1694丈(明代度制,量地尺1丈为3.27米;营造尺1丈为3.2米),高1.5丈,基宽4丈,面宽3丈;设4座城门;建东、西、南3座水关;嘉靖十五年(1536)又增筑北水关,并于水关上建楼三楹。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侵犯嘉定,知县万思谦再以砖石改筑城墙,周长增至2266丈余,基宽5丈,历时5个月告成。
蔚为壮观的嘉定城垣后被逐渐拆除,只有护城河较完整地留存了下来,时至今日成为上海地区唯一保存完好、且依旧具备实用功能的古代护城河。这是嘉定之幸。
江汉洪在《嘉定城池》一文中写道:嘉定古城凭藉“十字加环”的河网水系、古桥老街,以及孔庙、法华塔、秋霞圃等众多文物胜迹,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也正因此,2008年10月,嘉定古城——嘉定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4年4月,嘉定城墙遗址(包括南城墙、南水关、西城墙、西水关、北水关遗址),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今日依然可见的历史遗迹,护城河边那些代代相传的过往,更是不应忘却的历史。明嘉靖年间,夜起小便的石童子那一声“贼兵来了,贼兵来了!”,唤醒了守城士兵,救下了嘉定城,自己却舍身就义。
更别提那惨绝人寰的“嘉定三屠”。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破嘉定后,颁布剃发令,激起公愤,清兵见百姓不依,前后三次对城中平民进行屠杀,数万民众被害,史称“嘉定三屠”。在“嘉定三屠”的抵抗中,侯峒曾、黄淳耀率领的嘉定人英勇而悲壮,让清军领教了硬骨头的嘉定民众。
城墙虽然不复存在,但在嘉定城诞辰800年之际,一条沿河而建的步道成为献礼之作。那些深处的故事,那些斑驳的城墙,终将在环城河边被人们记起并流传开去。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