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01年12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副刊 汇龙潭
2001年12月27日

许四海和他的百佛园与紫砂陶艺术

阅读量:1996    本文字数:1602

坐落在曹安路上的百佛园,是由我国著名收藏家、紫砂陶艺大师许四海先生创建的。该园是让游客欣赏佛教文化艺术为目的,为弘扬茶文化为宗旨。园内收藏的一千余尊石佛像和两百多把历代壶具,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收藏价值,是本市一个独特的文化旅游景点。

百佛园内一千余尊栩栩如生的石佛像,不少是经历了十年动乱后遗存下来的。许四海费了二十多年的心血,把这些散落在民间的艺术品收藏起来,安排在园内,故名为百佛园。当你走进百佛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红色花岗岩碑,正面有真禅法师亲笔题写的“如意”两字,碑上立着一个宋代的汉白玉佛首,面容慈祥,让人进园就有一种舒心的感觉。用红色花岗岩铺成的甬道两旁,竖立着八尊清秀挺拔的石佛,宽袍佛袖、神情恬淡,犹如在热烈欢迎来自四方的宾客。一千多平方米的池塘四周,散立着三十六尊罗汉,生气昂然,好似在认真管理小池。池旁为纪念唐代“茶圣”陆羽而建的小亭,取名为“陆羽亭”。亭边桥上竖着一块刻着五百个佛像的石碑,百佛聚会,像在研讨陆羽的流芳百世的“茶经”。在茶楼里,一尊带有光背的石佛坐像,中间是释迦牟尼,两侧站着胁侍菩萨,光背上有六位飞天仙女,它们天天陪同前来品茗的茶客。园中有一尊三吨多重的汉白玉卧佛,因太平盛世,它“睡”得十分安祥,象征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百佛园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佛教文化和杰出的石刻艺术。

走进“四海壶具博物馆”,在400平方米的陈列室里,陈列着两百余把历代宗师和当代巨匠的紫砂壶具,展现了一部中国陶瓷史。从年代及陶瓷发展阶段看,有四千八百年前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战国的印纹硬陶,灰陶,秦汉时期的原始釉陶,两晋南北朝的青瓷、唐代的长沙窑贴花加彩,宋代的影青瓷、甜白瓷,明清时代的紫砂器,以及杨彭年、王南林等十几位现代紫砂名家的代表作;从壶的用途看,有水壶、液壶、唾壶、执壶、酒壶、茶壶等;从材质看,有紫砂、皮革、金属、木、石等。展品构成了一部脉络清晰的中国壶史。西晋的青瓷双鸡流子,西汉的黑釉四系壶、花雕嘴壶,元代的青瓷大吉壶堪称馆藏珍品。许四海的壶艺名扬四海,1989年在新加坡举办个人作品展,轰动新加坡。在香港回归之际,特意制作了一把周长一千九百九十七厘米(象征1997年香港回归),容水200斤的“香港回归壶”,此壶在中国紫砂艺术史上很难找到可匹敌的

作品,该壶被香港陈方安生母亲收藏。“八运会”期间,许四海设计制作了三把“八运会”纪念壶,壶上由上海画院老院长程十发题写的“八运会”三字,是献给“八运会”的礼品,其中一把作为国礼送给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中国足球队冲出亚洲后,因上海球谜协会要求,许四海设计并监制了666把“足球壶”,其中编号为“666”的一把送给中国足球队主教练米卢,意为祝愿中国足球队在进军世界杯的道路上“六六大顺”。有关许四海与茶壶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到“一壶春”茶楼,像走进了“古董博物馆”。四面护壁门窗均是明清时代的雕花窗板,几十只老红木八仙桌和形态各异的官帽椅摆在其间。茶楼一角,放着一架清代木轮马车。十几块长约一米、宽四十厘米、厚十厘米的汉代刻花空心砖,上面刻着几何图形、花卉和人物,显现了两千年前先人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情趣。老虎灶是古今结合,外形为旧式模样,里面却是现代设备。在这茶楼里饮茶品茶,确是一种美的享受。

佛和茶为什么要结合在一起,许先生说:中国人喝茶与佛教有着历史的渊源。喝茶最早是在寺院内兴起,僧人参禅修行,需要用喝茶来提神醒脑,维持体力,自古以来就有“茶禅一味”的说法。中国民间也有“佛就是福,福就是壶”的传说。许四海认为自己是做壶的,又收藏了那么多石佛和壶具,建一座百佛园,在园内弘扬茶文化和“茶禅一味”是吻合的。让游人“低头喝茶,抬头看佛”,能创造“茶在我口,佛在我心”的氛围。

园内五千余枝龙柏、红枫、广玉兰等花木春意盎然,绿树成荫。百佛园可谓佛的天地、壶的世界,茶香飘飘、花香幽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在这里大放异彩。百佛园是文化旅游的好去处。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