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4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月末06:讲座
2019年04月30日

古砖里的儒家思想

阅读量:8936 本文字数:3316

整理/ 刘静娴 供图/朱明歧

 

日前,由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与上海秋霞圃传统文化研究院主办的讲座《古砖里的儒家思想》,在嘉定孔庙·秋霞圃书院举行。主讲人朱明歧借助对古砖上苍劲古拙刻画的细致梳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一条通往儒家绚烂思想的历史景观大道。

 

自先秦以来,砖木结构都是中国宫殿、庙宇以及墓室的主要建筑形式。刻印在古砖上的文字及图案,是在竹简、纸张之外另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其既能辅证竹帛所录,又可補苴罅漏,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信息。

从明止堂收藏的三万块古砖中可以看到,古砖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尤其是文字砖,强烈地反映了儒家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内核。古砖里的周易思想、仁义礼孝、修身律己等内容,印证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讲师介绍

朱明歧

上海嘉定人。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明止堂古砖研究保护基地首席研究员,著有《明止百砖》《塘边吟》《古砖荟》,任《字砖研究》期刊主编。

 

朱明歧部分字砖藏品

 

1.古砖里的周易思想

天一後四砖

此砖从浙江省德清市李姓农民处征集。从砖的形制、书法和大面麻布纹来判断,当为汉代之物。砖长度为35.7厘米,宽为17.4厘米,厚为6厘米。此砖的两个侧面均模印文字,经辨别文字内容相同,其中比较清晰的一侧砖文为:“天一後四太常大吉”。书体为隶意中带楷味,太字下面多了一点,这在汉代书法中是正常的现象。

此砖中的太常应为古代的职官,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礼等,即唐虞的秩宗、周朝的宗伯、秦朝的奉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地位十分高,兼管文化教育、陵县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太常本指周天子祭祀时所建的三辰旗,代表王者。太常的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分别执掌音乐、祝祷、供奉、天文历法、卜筮、医疗。汉朝太常属太尉部,掌礼仪祭祀,至晋朝、南朝时均为九卿之一,隋朝九寺之首。唐、宋设置寺卿、少卿,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从太常职官所从事和管辖的内容来分析,此墓主人对周易、河图洛书等深有研究。天一後四中的“後”字通“后”,相传“后”是最早的地上之王,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全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是道教尊神“四御/六御”中的第四位天帝,她掌阴阳、育万物,又被称作大地之母。因此在此砖文中的“後,可以理解为与天相对应的“地”。

《周易·系辞》载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这说明该砖砖文出自《周易》。那么这个砖文“天一後四太常大吉”,就可以初步理解为用《周易》的句子来颂祝太常大吉大利。值得一提的是,天一後四不仅出自《周易》,更为重要的是该砖文与河图相关。

相传伏羲氏创造了先天八卦图,他是根据河图来推演八卦的。伏羲氏借着观看日月星宿的分布,俯瞰地球的自然环境,画八卦以配河图,成为先天八卦。因此先天八卦也称伏羲八卦。可以说,没有河图便没有先天八卦,没有先天八卦也就没有文王推演的后天八卦,自然就不会有《周易》。而《周易》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之本。

2.古砖里的仁义礼孝

克己复礼图砖

克己复礼图砖描绘的是东汉时期,两人相争、经师讲经的场景。从人物动作神态来看,经师似在传授“克己复礼”的思想。图中三人站立,头戴冠冕,身穿宽大交领的上襦和下裳,腰系平束带,都是儒服装扮。左侧经师手持简牍,躬身右倾,正在向右边两人讲经;中间一人手握长剑;右侧一人扭头转向,似拂袖而去,其右袖向上挥起之势尤为生动,跃然“砖”上。

凝视此砖,就好像听到了经师在讲:“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画面构图巧妙,经师作为“调停人”的设置,更能凸显两边相争局势的张力,让观者能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当时礼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克己复礼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孔子的弟子颜回向他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做呢?”孔子答:“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孝廉砖

孝廉砖的砖文为:会稽余姚晋故孝廉郎周氏之墓。该砖长30.8厘米,宽15.5厘米,厚4.5厘米,出土地为浙江余姚,同墓所出另一砖为:太康八年八月己亥张士所作。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科就是察举孝子廉吏。根据儒家的思想,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方,因此,察举孝廉被确定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成为汉代察举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科目。察举孝廉原为两个科目,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就是举孝一人,察廉一人。然而终两汉之世,孝廉往往连称而混同于一科。被举者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儒经的儒生,被举后,没有官职者授以官职,原为小官者升为大官。

汉代举孝廉定为岁举,成为汉代选拔官吏和任用升迁的清流正途。自汉武帝之后,至于东汉,从地方官吏到朝廷的名公巨卿,有不少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通过察举孝廉,在社会上造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孔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廉和官员选拔有何关系?其实答案就在这里,在运用“举孝廉”的几代王朝中,均以儒家思想治国。而孔孟之道认为天下稳定的关键在于仁,是有仁政一说;而仁的关键则是在孝悌。至于“廉”那又是另外一个方面的考虑了。一般说来,孝廉的最多的出路是在皇帝身边当郎官,然后再由郎迁往中央或地方任职。此砖的墓主为孝廉郎,说明他是个郎官。

3.古砖里的儒家天下关怀

海内皆臣砖

海内皆臣砖的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郭,道毋飤人,践此万岁”。

该十六字方砖,笔画流畅开阔,雍容大度,尽显书法之美。此砖是模压的阳文,而且用界格分栏;砖文通俗晓畅、雅俗共赏,字数如此之多,实为罕见。砖文字体为篆书而杂糅隶书笔意,文字风格类似于瓦当文字,虽然出于工匠之手,但笔画生动、有骨有肉、圆转灵活,结体自由大胆,具有较高的书法美学价值。“海内皆臣”主题的同类汉砖为多位清末金石学家所青睐,如王懿荣、高鸿裁等都有收藏和著述。

砖文中,“成”通“城”,郭是外城墙,城是内城墙。“飤”通“饲”,表示喂养。意即在政治上实现王道大一统之治,每年登上城墙观望,百姓免于饥饿之苦,路上没有需要喂养之人,能实现这个要求的才是有德之君。

汉代强盛的政治、经济、文化,引得四方少数异族屈膝礼贡朝贺。汉代画像砖的游猎图、骑马怒射图,汉代的马踏飞燕、鼓乐陶俑等,均可见一斑。这就是“海内皆臣”之居高雄阔。“岁登成郭,道毋飤人”体现了汉代统治者朴素、真诚的治国理念。“飤”字左边是食旁,右边明显是“人”字而不是“几”字,“飤人”即需要喂食之人。最后四个字“践此万岁”是说,按此践行,汉朝江山就能万世不朽,同时也说明这类方砖都是地砖,可供天子践踏。

4.古砖里的修身律己

君子九思砖

君子有九思砖,出土于山西夏县禹王城遗址,砖长48厘米,宽33厘米,字篆而兼隶。“君子有九思”来自孔子之语“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得思义”,全面概括了人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这些构成孔子的道德修养学说。

值得一提的是,汉代文字砖种类众多,可铭文最多的有多少字至今未有定论,而32字的君子有九思砖则是目前为止字数较多的汉砖。有趣的是,中国历史上还有不少人从九思文中取名:金元就有两个叫张九思,唐朝有个叫史思明(视思明),唐朝魏思温(色思温),唐朝拓跋思恭(北魏皇室拓跋氏之后,唐末因平定黄巢有功被赐皇姓“李,貌思恭),唐朝名将李思忠(唐朝回鹘将领。840年回鹘汗国灭亡,他投降唐武宗,从此为唐朝效力),今人有梁启超的第三子叫梁思忠,还有马思聪(听思聪)。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