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龚明之与华亭地名的由来
陶继明
龚明之像
龚明之《中吴纪闻》
龚氏家族原居于苏州名胜沧浪亭
嘉定北部有一个华亭镇,关于这个地名的由来,有人说古代十里一亭,这里可能有个与华亭(今松江)同名的地名;也有人说华亭,华通花,即花亭也,因古时这里盛产荷花之故……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讲了两宋交替时期的进士龚明之的故事,也道出了与之相关的华亭地名的由来。
龚氏是嘉定著名的文化世家。龚氏一门共出了13名进士,为嘉定望族之冠,在北宋时已有“江南无二”的美称。
龚氏家族原在平江府(今江苏省苏州市)城内,居于苏州名胜沧浪亭。北宋时,苏州已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人口众多的大都市。龚氏诗礼传家,人才辈出。龚宗之是这一代的翘楚,他考中进士,做过仁和、吴县主簿,建安县尉、句容知县,衢州、越州州判等官,为官清正廉洁,不攀附权贵。他爱好写文作诗,曾受到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教诲。龚宗之晚年辞官,因厌倦苏州的繁华,一直想寻找一个清静的地方以度余生。
一次,龚宗之到华亭访友,看到此地人口稀少、宁静祥和,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蒲华塘,河中水草繁茂,鱼虾成群,河的两岸长满了碧绿硕壮的蒲草,密密匝匝,在微风中摇曳,蒲草开着鲜黄色的花,空气中透出若有若无的清香……这不是他一直在寻觅的世外桃源吗?他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地方,决定举家迁移到这里,成为龚氏迁至嘉定的祖先。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大隐住朝市,小隐如丘樊。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间”的诗意,在蒲华塘东黄姑塘北构筑了“中隐堂”,作为其隐居之地。后来,龚氏家族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龚家宅”。龚氏家族迁至嘉定后,依然重视教育,出了不少人才。如龚程、龚况等,都考中进士,当了官。
龚明之,字希仲,号五休居士,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是龚氏迁至华亭后的四世孙,也是龚氏家族的代表人物。
孝行乡里感天动地
龚明之自幼受到祖父祖母的教诲,与祖父母感情很深。古时候,人们都很相信梦,认为梦中所托,会在生活中变成现实。有一次,祖母李氏做梦,梦见鬼神告诉她:“你可以活到72岁。”醒来后,祖母马上告诉了龚明之。后来,在李氏72岁时,果真卧病在床,一病不起。李氏想到自己大限将至,自料在劫难逃,便凄凉地拉着龚明之的手,泪如雨下地说:“孙儿啊,托梦灵现了,我真的72岁患上大病,来日无多了。”龚明之看到祖母绝望的样子,十分焦急,忽然想起在一本古书上看到,只要心诚,向上天祷告,感动上天,或许可以为祖母消灾免祸。从此,龚明之每隔几天就要焚香于头顶,虔诚地向上天祷告,宁愿自己少活几年,也要延长祖母的寿命。点燃的棒香熏灼着龚明之的头顶,疼痛难熬,甚至脑中产生爆裂之声,但他始终坚持,不为所动。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许他的孝心感动了上苍,他祖母的病好转了,又健康地活了5年才去世。从今天科学的角度看,尽管祖母的康复与龚明之的祈祷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他的孝行是真诚的,这个神奇的故事也是真实的,被广泛地传诵着。
北宋宣和三年(1121),32岁的龚明之入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太学读书,孝顺的他带了父母、弟弟一起到汴京同住。岂料不久,母亲、弟弟就相继病逝。龚明之十分悲痛又焦急,按当时的习俗,应将他们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但他身处千里之外,又因家境贫困,拿不出这笔不菲的费用,无力归葬。朋友都劝他将两位亲人暂时寄放到汴京僧舍,或把遗体火化后将骨灰送还乡。龚明之尊敬母亲、亲爱弟弟,觉得将两位亲人的遗体寄存于外乡或者火化,都与礼仪不合。他就变卖了几乎所有的随身物品,当时有一篇文章说他“自一钱之值皆折卖之”(郑兴裔《郑忠肃公遗集》卷上《荐龚明之状》),不足部分则四处向朋友求助借贷。最后,他毅然放弃学业,将两位亲人的遗体从千里之外运回故乡入土安葬。
龚明之的孝义之举,也让他避开了一场劫难。就在他因归葬亲人辍学回乡,不到3年时间,即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汴京,北宋王朝灭亡了。随后,赵构在南方建立了南宋王朝,这一年,龚明之已38岁。
龚明之的这些孝举,使他成为远近闻名的孝子,光绪《嘉定县志·人物志》中,将其列为“孝义”。
为人处世一个“诚”字
龚明之长期以教书授徒为生,生活清贫,他自然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他的命运坎坷,科举艰难。直到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他年已60岁时才举乡贡,中乡贡士相当于举人,还要参加上一级的考试。当时,有个朋友劝说:“你不妨瞒掉一些年龄,这样对将来的前途会好一些。”龚明之回答:“我平生从没欺骗过人,岂能因为有了一点进展就自欺欺人。”他坚持如实填报自己的年龄。
龚明之老实磊落的故事,在南宋士大夫中流传开来,受到大家好评。当时有个担任两浙西路监司的官员郑兴裔,写信极力向有关部门推荐龚明之,说龚明之“倡明圣道,绍孔孟之心传”“立德立言,多士矜式”“孝行节谊,著于乡闾”。
直至南宋乾道八年(1172),他才中进士。此时,他已经82岁了。由于他已届高龄,按当时的规定“法不应官”(洪迈《夷坚志补》),就是说朝廷不能再授予他官职了。本着不能让老实人吃亏的想法,当时有一批吴地在朝的官员都为龚明之打抱不平,大家联名上书朝廷,大声疾呼:“龚明之品行高尚,学问渊博,以耄耋之年中进士,既是当朝的祥瑞,也是实至名归,应该让他当个官。”皇帝宋孝宗觉得有道理,就破例授龚明之任潭州南岳庙监督,这是一个清闲的官职,不需要管事,正适合喜爱清闲看书的龚明之。
在当官时期,他在对人事、天意问题上,产生了一些感悟,觉得一个朝代的吉祥祸患,不在于天意,而在于人事,万事万物,人是决定因素,符合民心,自然也就顺应了天道。灵感来了,他写了一首诗《芝华亭》:谁道休祥系上弯,民心元自与天通。政平讼理为真瑞,何必金芝产梵宫。这也是他唯一留存下来的诗。“芝华亭”可能是他宅第“中隐堂”中的一个亭子之名。“芝华”即华美的意思,芝与兰在古书上指两种香草,自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问世后,香草美人代表了古代美好的政治制度和高尚的人品,也是传统知识分子的追求理想。诗名中首先出现了“华亭”这两个字,后来,“华亭”就成了他故里的地名。中国汉族的地名,按一般规律和约定俗成,都以两字名之,“芝华亭”,就省略成了“华亭”,一直沿用至今。
南宋淳熙五年(1178),88岁的龚明之以年老体弱为由,请求辞官回乡,经朝廷批准后回到了梦萦魂系的故乡蒲华塘“中隐堂”。算起来,他只当了6年官。
著书立说泽惠后人
龚明之一生除教书当官外,专心著述。考察嘉定的文脉,明末清初的文人学者汪价说:“邑之有诗,自宋龚氏祖孙,召著于黄姑村。”(汪价《〈康熙县志·艺文二〉跋》)龚氏祖孙,即龚识、龚宗元、龚程、龚明之一脉,但龚氏留传至今有完整意义的作品,唯龚明之的《中吴纪闻》。《中吴纪闻》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也是现存嘉定地区文人学者的第一部著作。他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使后人不忘吴中地区所流传下来的风物人情。这本书来源于他的耳闻目睹,是研究吴地文学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中吴纪闻》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诸如吴中地区的官员政要、文人名士的遗闻逸事、诗文酬对,以及这个地区的名胜古迹、风土民情、鬼神梦卜、僧道行踪等等。例如,书中有关范仲淹的记载就有十多处,内容涉及他的政迹、为人、教育子弟学生等方面;该书对当时的名臣王安石、丁谓、元绛、张方平、叶清臣、滕元发等的言行,也都有记载,可以补充正史的不足,有助于后人了解北宋的政治和历史。
《中吴纪闻》中记载最多的是文人名士的唱和题赠,如王安石和孟郊、张祜的《上方诗》,梅圣俞与僧良玉诗,陆龟蒙赠孙发诗,苏轼赋姚氏三瑞堂诗,晋陆机、宋苏子美的《阊门楼》等。有不少诗文为本人文集所失载,由于《中吴纪闻》作搜集,才得以传世。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中吴纪闻》中记载了不少嘉定的地方史料。如“三江口”“黄姑织女”“南翔寺”“之彝老”“孙积中”等。龚明之的一则“黄姑织女”,最早记录了华亭地区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书中说,这里“地名‘黄姑’,古老相传云:尝有织女牵牛星降于此,织女以金篦划河,河水涌溢,牵牛因不得渡。今之庙西,有水名百沸河。乡人异之,为立祠”,清楚地记录了牛郎织女的传说和黄姑祠的来历。
此外,最早记载神秘浪漫传说“白鹤南翔”的典故,也是龚明之的《中吴纪闻》。之后,范成大的《吴郡志》《嘉定县志》《南翔镇志》等地方志书,也都沿用了这个记载。
清乾隆年间,《中吴纪闻》被收入《四库全书》,纪晓岚在提要中指出该书“采吴中故老嘉言懿行及风土之文。为《图经》所未载者,体似小说实则地志之遗”,可谓十分恰当的评论。
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龚明之以97岁的期颐之年在故乡逝世。厚德载道,福祐后人,他的九世孙,便是构筑“龚氏园”(今“秋霞圃”前身)的明代工部尚书龚弘。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