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5年10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05:新闻聚焦
2015年10月27日

把创新的种子播到孩子们心里

阅读量:3047 本文字数:3379

不久前,嘉定正式启动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在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中,嘉定的关键词是文化铸魂和科技提升。

眼下,嘉定正举全区之力推动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教育系统在强化科技创新素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创新创业智力源泉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承载区建设进程中先行一步、主动作为,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应有之义。

嘉定自2010年实施青少年科技创新工程以来,青少年科技教育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然而对标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要求,仍有诸多短板需弥补。在创新已经成为一座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当下,如何为未来培养创新人才,科技创新教育舞台谁来搭建,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亟待破解。

 记者  陆晓峰 顾娴慧 李华成/文

 

巧借外力建立“智囊团”

看机器人跳舞、听物联网专家介绍、比创意手工制作……嘉定一中附属小学的开学展示活动别出心裁。

刚刚成立的嘉一附小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巧借外力建立强大的专家“智囊团”,引导孩子走入科技创新的世界。

作为嘉一附小校长,何兰明白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建校伊始学校就把科技教育作为特色发展方向,“但短时间内就把科技教育的平台搭起来,光靠自己还不够。”在各方协调下,由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华东计算所、“联影医疗”、“沃尔沃”等单位参与组成的理事会应运而生。

依托由理事会成员单位组成的科技辅导员队伍,嘉一附小推出3项互动活动——“博士课堂”、“明日之星”、“创艺嘉旅”。“博士课堂”上“左岸芯慧”总经理古成龙围绕物联网侃侃而谈,嘉定一中机器人社团则带着自己制作的机器人走进“明日之星”课堂。下个月,“创艺嘉旅”也将启动,学生们将走进各类科普基地。

“学校将打造一幢科技楼,这座科技楼将会把科技创新的触角延伸到周边学校和社区中去。”何兰介绍道,“科技楼里是一间间独立的创新实验室和展示厅,相当于由众多小的众创空间组成的一个大的众创空间。”

封浜小学有一间种子实验室,在这个满眼绿意的实验室里,青菜、萝卜、玉米等蔬果可是“贵宾”,被“小种子大探究”的社团成员小心翼翼地照料着。在这里,学生成了研究人员,对各种蔬菜的生长规律、温度和湿度对种子的影响等作细致研究。“我们一方面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能力。”种子实验室负责老师朱丽君说。

学校聘请了一支来头不小的专家队伍为学生答疑解惑,队伍中皆是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李宏庆这样的业内行家。专家们不但亲临指导,还为学校开发相关教材。每当李宏庆教授来到学校,学生们总会抓住机会不断提问。“一点都不觉得烦,孩子们的求知欲让我感到欣慰。”李教授很认同这样的教育方式。

在这支专家队伍的牵线搭桥下,学校还组织学生到上海交通大学的植物园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标本室参观。一个孩子告诉记者:“参观后才知道不止非洲有鸵鸟,亚洲和大洋洲都有,还有小构树可以用来制作白纸,这些知识可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在封浜小学校长高岚岚看来,让孩子们通过最直观的观察培养科学素养,这是创立种子实验室的初衷。

下一代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家长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创造一个多元的教育环境。嘉定不少科技创新企业也为学校的科技教育添砖加瓦,如“西马特”提供机械设备,“格物斯坦”提供智能机器人,这些企业不但贡献产品,还派工程师指导师生,甚至设置相应课程。

 

在创新的赛场内外练手

这两天,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常务副校长杜淑贤正在撰写《关于有科技创新潜质的学生多元录取机制的设想》。“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培养并向大学输送学业好且具有科技创新潜质的学生。”杜淑贤说。

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设立科创班和开展苗圃计划,并定期邀请大学教授举办“致远讲坛”。学生与教授交流互动的平台多了,见识和能力自然提升不少。

2014年,就读于交大附中嘉定分校的姚悦引发世界瞩目。在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上他凭借“光计算机”项目揽下计算机科学特等奖等3个奖项,这是10年来中国内地学生未曾斩获过的荣誉。

姚悦的成就虽鲜有人及,但交大附中嘉定分校不乏各类“奇才”。高三学生钱恺霖申报的《恒温对流制超大晶体》项目,被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教授丁伟认定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最近,钱恺霖还和辅导老师魏会敏一同制作完成了一个简易实验设备,通过设备使溶液中的溶质形成单晶体,以期获得超大晶体。如果项目成功,在工业应用上将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在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学生们通过科学素养讲座、课题研究等活动,逐渐找到或清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学校则每周开设2节便于学生自主研究的综合课程,并建立联合创新社团给学生提供开发“脑洞”的集智平台。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偏于一隅的望新小学走出过数位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和“预备小院士”。学校的科技辅导员许冬生对此功不可没。就在今年8月,许冬生制作的教具“悬空式太阳系八大行星运行模型”获得香港科研创新大赛专项奖和教师科技成果二等奖,他还被授予“全国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上海仅有2名教师获此殊荣。

在学生眼中,许冬生的“国字号”头衔可没多大用处,要镇住这帮小机灵鬼没两把刷子可不行。平日里,许冬生时不时搞点小发明,电瓶车自动防盗三角锁等30多种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发明,不但富有创意,而且极为实用。在许冬生的垂范下,学生们渐渐对科技创新产生了兴趣,创意层出不穷,并在老师的帮助下付诸实践。

近些年来,嘉定学子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屡屡在世界级大赛中摘金夺银。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嘉定师生共获科技创新类世界级奖项7个、全国奖项18个、上海市奖项396个,8人成为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此外,“DI”、“OM”项目多次登上全球赛舞台,智能机器人项目连续几年摘得全国赛桂冠。

1、嘉一附小开学展示日上,学生们和机器人共舞。

2、在嘉定举办的“翔星杯”上海市青少年创造发明设计和创新能力竞赛。

 

培养更多学生“创客”

新时代、新技术对传统教育理念带来巨大冲击。11月16日,嘉定工业区将承办第三届全国中小学STEAM教育论坛,共话“创客”议题。为引导教师推进课堂转型,培育更多学生创客,嘉定工业区开展“超级老师的创意微课”评比,10所学校共推荐17节创意微课,这些微课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课堂模式。其中,张赠老师执教的《浮力消失的价值》展示课,结合数学、物理等多学科知识,以实验操作为主的方式,在短短7分钟内展示了浮力在生活、工程等方面的运用。

位于清河路的嘉定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底楼创新工场,工人们正在抓紧施工,很快全区青少年就可以来此感受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前沿科技的魅力。这仅仅是嘉定在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水平方面的一小步。

“在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中,嘉定的定位是开展以文化铸魂和科技提升为主要特色的教育综合改革。”区教育局局长姚伟表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必须把对接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作为重要动力和目标。”

“创客”这两年成为热词。事实上创客文化在国外已蔚然成风,美国目前在册的青少年创客俱乐部超过200个。而在国内,青少年创客教育同样红火。基于此,嘉定提出青少年“创客135”行动计划,即建设一个区域级青少年创客中心,推进三大“创客链接”, 建立五大创客联盟。“要把创新的种子播种到孩子们心里。”姚伟说。

事实上,嘉定自2010年实施青少年科技创新工程以来,科技教育水平已有大幅提升。目前全区已创建一个青少年科学研究院、5个科技创新拓展基地、8个上海市科技特色示范学校、18个区级科技特色学校和20个科技项目布点学校。

以青少年科学研究院为例,目前已有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周秀佳、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顾幸生等14名市级科技创新活动导师加盟,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了4名区级科技创新活动导师和6名科技项目指导名师。在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水平方面,导师们发挥了关键作用。如在马陆小学师生开展葡萄种植研究课题时,作为导师的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王建华就提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赵卫忠告诉记者:“嘉定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力量整体偏弱,青少年科学研究院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青少年科学研究院的帮助下,嘉定一中、普通小学等4所学校建立了创新工作站。

在赵卫忠看来,青少年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整体推进了全区各校的科普教育工作,“以前学校对科技创新教育不太重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资金,青少年科技创新工程通过项目化操作为学校提供资金,科技创新教育的氛围慢慢形成,为实施‘创客135’行动计划打下了基础。”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