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宅在家,囤点好吃的
春节长假即将来临,喜欢宅在家的小伙伴,都会囤点好吃的。但食物囤多了,容易忘了吃而变质腐坏。市民需合理囤货,多关注食品包装上的一行小字——食品保质期,就能避免浪费的情况。
什么是食品保质期?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食品保质期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只有预包装食品会标注保质期,而散装食品是没有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后者加工及储存条件复杂,且一般情况下建议尽快食用。
需要提醒的是,即使有保质期的预包装食品,也需要按照指明的贮存条件保存,比如需要冷藏、冷冻的食品,如果仅仅室温保存,可能未超过保质期也会腐败变质。
现有食品保质期的标识方式有多种,如:最好在XX日期之前食(饮)用、XX日期前食(饮)用最佳、保质期(至)XX日期、保质期XX个月/天。因为预包装食品从出厂到销售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建议消费者购买的时候注意当时离保质期还有多长时间。
哪些食品适合作为“储备粮”呢?
泡面:袋装和碗装的保质期一般6个月,有些用料丰富的可能3个月;
可乐等碳酸饮料:保质期9—12个月,不同包装和不同品牌的保质期不一样;
饼干:保质期为8—12个月;
大米:保质期为3—12个月;
自热小火锅:保质期为6—9个月;
高温灭菌牛奶:保质期为6个月,巴氏杀菌的鲜牛奶为4—7天;
糖果、巧克力:保质期为3—6个月。
小贴士:如果是散装食品,如肉类和水产品等一定要冷冻保存,蔬菜、菌菇类食品容易腐败,不建议长时间常温存放,也不建议拿冰箱当保险箱去囤货。囤食品需有度,预包装食品在购买和食用前一定要注意保质期。
吃了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会有啥危害?
一是食品风味可能发生改变,比如口感等不如保质期内的好;二是食品加工过程并不是完全无菌的,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可能被细菌污染,尤其在潮湿的梅雨季节,更容易腐败变质,误食可能危害身体健康,导致疾病。
来源:上海疾控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