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01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08:汇龙潭
2016年01月05日

一代儒宗钱大昕

阅读量:1990 本文字数:1257

□ 仲富兰

嘉定人文荟萃,代不乏人。明嘉靖年间,归有光(1507—1571年)徙居安亭讲学十三年,他的散文上承唐宋,下启清代桐城派。人称:“隆庆之后,天下文章萃于嘉定,归有光之真传也。”清乾嘉年间,钱大昕、王鸣盛在乾嘉学派中独树一帜,他们突破尊经卑史的世俗偏见,集毕生精力研究经史之学,写下《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等鸿篇巨制。

钱大昕(1728—1804年),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乾隆七年(1742),年方十五岁的钱大昕离开家乡到嘉定县城,求教于当时著名学者曹桂发。当年,考中秀才,在全县士林中出类拔萃。据《钱辛楣先生年谱》“乾隆十年乙丑”所记,先是本县宿儒王尔达(王鸣盛之父)慕其才而许婚季女。不久,城东坞城顾氏又延其至家课读子侄。这样,钱大昕学习更为勤奋。在坞城任教时,他于授徒之暇,“晨夕披览”,通读了顾氏家藏的《资治通鉴》《廿一史》等大量史籍。与此同时,他还留意著述,在阅读李延寿《南史》《北史》两部史书时,手编《南北史隽》一册。几年之间的刻苦自学,为他后来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以诗赋闻名江南。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南巡,钱大昕因献赋获赐举人,自此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钱大昕至京之初,所担任的内阁中书学习行走一职,也许就是这个闲职,使他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学术研究,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他是那个时代的“跨界”学者,例如,当时基础薄弱的天算历法知识,令许多士子望而却步,钱大昕知难而进,废寝忘食地深入研究,于乾隆十九年(1754),撰成《三统历术》一书,对《汉书·律历志》中保存的中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历法《三统历》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于其错谬之处则刊正脱误,从而使“二千年已绝之学,昭然若发蒙”,一举成为天算学的专家。在钱大昕对古代历法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就的同时,工部尚书秦蕙田又特邀他参加《五礼通考》的纂修工作。在编修中,钱大昕博览了经部有关书籍,这又促进了他后来深入进行的经学研究。

乾隆十九年(1754),钱大昕进士及第,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更是结交了一批饱学之士,在学术研究领域中各有致力的方向和专长。他们互相切磋,互相补充,彼此结下了深厚情谊。乾隆十九年到三十一年,钱大昕仕途可谓春风得意,由翰林院庶吉士累迁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两次随同乾隆帝巡幸热河、五台等地。三次充任山东、湖南、浙江等省的乡试主考官,两次充当会试同考官。此外,还先后充任武英殿纂修官、功臣馆纂修官、《续文献通考》馆纂修官等职务,参与了编修《热河志》《续文献通考》《音韵述微》等书的修撰工作。这些典籍的编就,也是他一生学术研究中的组成部分。

钱大昕虽主张从训诂以求义理,但不专治一经,亦不墨守汉儒家法,主张把史学与经学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以治经方法治史。自《史记》《汉书》,迄《金史》《元史》,一一校勘,详为考证。萃其平生之学,历时近五十年,撰成《廿二史考异》,纠举疏漏,校订讹误,驳正舛错,优于同时其他考史著作。钱大昕是中国十八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生前就已是饮誉海内的学者,王昶、段玉裁、王引之、凌廷堪、阮元、江藩等著名学者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公推钱氏为“一代儒宗”。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