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时期的嘉定校歌
朱怀兴
黄渡乡村师范学校为安亭师范学校前身,图为校园中的雪松。(张旻 提供)
启良小学为城中路小学前身
勤业中学校歌词作者潘指行
勤业中学校歌《勤业之歌》
辛亥革命以后,嘉定地区许多进步知识分子创办学校、传播知识,还创作了许多独特风格的校歌。这些校歌创作时间,既有民国初年,也有沦陷时期,还有抗战胜利之后、一直到全国解放前夕。学校坐落于数百年教化熏风的嘉定大地,讲学、就读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激荡年代,有一众矢志教育立志改革的教育工作者,还有筚路蓝缕渴求知识、立志报效祖国的莘莘学子,他们编写、唱响的校歌,就有着卓尔不群的非凡品格。至今品读,犹有荡气回肠之慨。
唱响护校爱国情怀
南翔惠民中学的校歌唱道:“青年似春花,灿烂又辉煌,我们是青年!……惠民似朝阳,光芒射万丈,我们爱惠民!……白鹤向南翔,洁羽造云翔,我们念白鹤!”主歌三段,一唱三叹,表达了对学校、对南翔的爱恋,自然引出副歌:“我们是南翔的新青年,我们是惠民的新力量,唯我青春,用我力量建设一个光明灿烂的新南翔。”
方泰乡中心国民学校的校歌:“东濒渫溪波涛汹涌,南北贯通冈身道,西横京沪路。”在准备此文之前,知道应奎山、汇龙潭,知道练祁河、横沥河,根本没有听到过“渫溪”。查了嘉定地图也未见其影,后翻阅《嘉定地名志》才知道,渫溪又称渫溇,位于方泰镇中西部,东起盐铁塘,西至吴塘,长五里,是排泄雨水和引流农田沟水的小河。细且短,却与横祁纵沥河道、京沪铁路贯通,襟海带江,视野一下开阔。渫溪渫溪,何小之有?斯校斯室,何陋之有!
嘉定的学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教育、造就了无数的志士仁人。唱响“义务,义务,国民基本固”“猛进,猛进,要把南翔黑暗社会改造光明”等激情校歌的南翔义务小学(南翔公学),师生们没有辜负他们的校歌,一边奋力学习,一边投入社会变革、保卫祖国家园的洪流中。1919年“五四运动”时,南翔义务小学与嘉定城区、望仙等国民学校师生列队一起上街举行反帝救国游行,以期唤起民众抵制日货、使用国货。南翔义务小学还成立了救国团联合会,选举团长、副团长,声援北京学生,提出惩办国贼、拒签和约、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正义要求。南翔镇各校也相继集会,师生们陆续走出校门,手执“还我青岛”“毋忘国耻”“取消密约”“速杀国贼”“同胞速醒”“人心不死”等标语小旗,高呼口号,游行于南翔街头。在游行的学生队伍中,南翔义务小学的年轻学子唱着悲伤的《国耻歌》:“国魂兮谁招,耳灌亡国潮。叹中原山河如死,振作在吾曹。五月九日,国耻须记牢!愿同胞一致对外,协力争青岛!愿政府顺从民意,密约快取消!”校歌词作者许苏民主编的《南翔公言报》刊发了《国耻歌》和南翔的爱国运动动态,扩大了学生运动的声威。
为了建设、保卫可爱的家园,容不得豺狼践踏我们的家园,嘉定涌现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英勇献身的陈君起、陆默深、夏采曦、顾作霖等中共早期的优秀党员,还有在列强环伺中慷慨陈词、维护祖国利益的职业外交家顾维钧,筚路蓝缕艰辛发展民族工业的胡厥文、吴蕴初、顾吉生,学习西方医疗技术、创办普济医院造福家乡百姓的葛成慧,研习中外药理、编纂我国第一部大型《药理学总论》的医学博士张昌绍,等等。更有无数的青年才俊,投入嘉定的五抗运动、外冈游击队,奔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前线,悲壮激越、前赴后继,传承着这种爱家、爱国精神。
就是如此,爱校园、爱家乡、爱祖国的旋律,唱响在嘉定的校歌里,融化在学子的血液里,体现在一代又一代新老嘉定人的实践中。
传承教化嘉定文脉
1943年前后,由潘指行先生作词的勤业中学校歌:“古疁文化邦,忠节侯黄,学业钱王,历史有荣光。奎山灵秀郁苍,弦歌声彻山之阳,藏修游息环境良。高初中,共一堂,业精于勤古训彰,相期毋怠荒。世界潮流激荡,物竞天择不可抗,争存图强科学至上。济济一堂,日就月将,要追踪前哲,把文化发扬!济济一堂,日就月将,要认识时代,做国家栋梁!”潘指行先生又为抗战胜利后的嘉定县立中学(勤业中学)创作校歌:“仗大节,数三忠二黄;穷经学,推潜研西庄。”推崇为国忠节、为学巨擘的侯震旸侯峒曾侯岐曾父子、黄淳耀黄渊耀兄弟、钱大昕、王鸣盛这些前哲先贤,垂范标杆,鼓励师生崇文、重教、忠烈,把嘉定的人文精神传承下去。
民国时期,嘉定各校延续教化传统,即使在日军侵占、嘉定沦陷期间,各学校也守住了民族情操、节气。
1941年创办的勤业中学,坚持冠以“私立”二字。有人以为这表明办学资金资源来自民间,其实体现了嘉定办学人的智慧和气节。当时日伪政权图谋建造由他们控制的“县立中学”。假如勤业中学挂靠“县立”,资金可能会多一点,但是校长、师资、课程就得由日伪政权操纵;而冠以“私立”独立性较强。此外,当时日伪还在学校安插特务,但师生们摆脱特务跟踪,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爱国思想。
勤业中学校长郁钟峻提出,中学训练目标是“锻炼强健体格、陶冶公民道德、培育民族文化、充实生活知能、培植科学基础、养成劳动习惯、激发艺术兴趣”,“主要科目为国文、算术、外语等,各级应分别订定一个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训练学生能适应各种社会环境”,“在各科中引起学生有独立思考和自行研究的兴趣,而且养成他们有喜欢与人合作研究的习惯。”
勤业中学聘任的俱是一时俊彦,教学认真,管理严格。学校把包括校长在内的每位教师的学历、学位、经历、年龄等情况书写清楚,装入镜框,张贴在教学楼走廊,鞭策教师的责任感,增加学生的信任感。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给予任课老师充分自主权。当时在勤业中学任职的教工很多都是敬业、名重一时的教师。社会动荡,知识分子拿着低薄的工资,清贫自守、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黑板上写下的是真理,讲授的是科学,传授的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
勤业中学设备简陋,可是在郁钟峻等教育骨干的认真管理下,治学严谨,学风特佳。同学们均能深受感召,体验时艰,奋发不懈,没有旷课违纪行为。而勤业中学的创办及其发展,使日伪的“县立中学”迟迟办不起来。直到1943年9月,日伪才勉强办起了一个初中一年级班和一个简易师范班,学生人数不足百人。
除勤业中学外,其他学校也不乏进步、严谨的教化氛围。黄渡乡村师范学校把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贯穿始终,重视社会实践,密切联系劳苦大众。学校办有农场、小工场,让学生参加种植、饲养、教具制作等实践活动。学校校歌唱着“致知力行,国教重任铁肩”,先后培养了大量乡村教育骨干,还输送了一批革命积极分子。
教育家许苏民在为南翔公学写的校歌提及:“一个宏大庄严的公学,是无数热心人士的结晶。”从民国初年开始,嘉定先后涌现了曾加入同盟会、后立志教育救国的教育家许苏民;不愿出仕国民党政府县长、甘当清贫校长的王培孙;重视劳动群众文化、与黄炎培共同发起成立中华职教社、创办中华职业学校的沈恩孚;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进行地下工作、从事过新四军文化教育、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高等教育领导工作的黄辛白……可谓教学英才辈出。
这些教育界的前辈巨擘,就是这样布衣青灯,不图名利,使教化嘉定的传统生生不息、赓续发扬。
彰显青年时代担当
民国时期的嘉定师生,受五四精神的召唤,以校歌为载体,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唱响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使命与担当。
启良小学校歌:“砥柱中流楫,既倒挽狂澜。”嘉定普通女学校校歌:“野云漠漠练川长,风动浪尘扬。滋兰树蕙有芬芳,吐气答春阳。万古阴霾,一朝开朗,女界荣光……有一半承担干系在吾身上,秀得江山珠辉玉丽视我同裳。”黄渡乡村师范学校校歌:“当精神焕发,意志坚强,光大我乡村之师范,即光大我民主之家邦。”20世纪上半叶,嘉定的学子们在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斗争的岁月里寻找真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血悲壮,改天换地,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
1923年唱着“猛进,猛进,要把南翔黑暗社会改造光明”校歌的南翔公学,1926年建立了嘉定第一个共青团组织——共青团小组。1942年,党组织把南翔惠民中学作为开辟嘉定、太仓工作的据点;1944年,他们用校歌唱道“唯我青春,用我力量,建设一个光明灿烂的新南翔”。
全国解放前夕,上级党组织建立中共嘉太工委,接上关系的党支部就是唱着“济济一堂,日就月将,要认识时代,做国家栋梁”校歌的中共嘉定县立中学(勤业中学)支部。该支部积极发展优秀师生入党,到嘉定解放前夕,已有党员17名。党支部领导党员和党外积极分子,组织文娱演出;成立应变会、巡逻队,保护学校的粮食和电源安全。1949年5月13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县城,嘉定宣告解放。这一天,嘉定人民唱响庆祝解放的歌曲《五月十三》。这首解放歌,就是由嘉定县立中学的地下党员、进步师生创作,并首先在嘉定县中唱响,很快在全县传唱开来。即使到今天,许多老人依然会完整唱响这支红歌。
据当年担任中共嘉太工委领导的徐嘉同志回忆,嘉定解放时,由嘉定地下党组织移交给县委的党员名单六十余人,其中近半产生在校歌嘹亮的嘉定县立中学(勤业中学)、黄渡师范(黄渡乡村师范学校)、南翔惠民中学。
嘉定莘莘学子的担当精神,就是这样唱响在校歌中,体现在改造旧社会、迎接新中国的斗争中,壮怀激烈,铁板铜琶,成为嘉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民国时期嘉定的校歌,创作者本身是教师、诗人,也是视野广阔的革命者,脚踏实地的开拓者,唱出了那个时候士子们的心声。民国时期嘉定的校歌,是教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艳丽奇葩。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