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世亨:浦东开发的先行者
葛秋栋
童世亨
童世亨绘制的《浦东形势全图》
浦东电气公司1930年输电线路分布图
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童世亨(1883—1975),字季通,出生钱门塘(今嘉定外冈)。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回国后,任江苏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校长,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员,南京电灯厂厂长。1919年创立浦东电气公司,是浦东开发的先行者。后又任铸丰搪瓷公司经理。曾随绍兴朱吉臣测绘山东、直隶、奉天三省沿海地图,创办中外舆图局。
优秀的舆地专家
清光绪九年(1883),童世亨出生于嘉定西北的水乡小镇钱门塘。童氏是镇上的望族,诗礼传家。父亲童以谦是一个读书人,重视地方史志,曾收集整理钱门塘的地方志资料,后由其次子童世高完成《钱门塘乡志》。此外,童氏住宅是钱门塘有名的“静逸轩”。
童世亨,幼年时虽读“四书五经”,却不喜欢科举考试,他崇尚新学,特别对数学感兴趣。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他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南洋公学校长是民国元老吴稚晖,有一次,他给学生出了一道命题作文,题目是《初冬游南洋公学记》,结果童世亨得了第一名。吴稚晖对这位好学生不禁由衷称赞,并在童世亨的作文卷上写了一段批语:“松柏林(校园内有一片松柏,意指南洋公学)中之工匠,能引绳镘,使国家有擎球为乐之一日,其乐诚何如,其乐诚何如。”
可惜在他入学第二年,南洋公学就因八国联军入侵和义和团举事而停办。童世亨被迫辍学,只得遵循父命,回家乡应考县试,以散文拔置第二名,后来在太仓的州试中应考史论和数学,复试八股,以全州第六名的优秀成绩考中秀才,年仅19岁。“十五而志于学”,这时的童世亨接受了维新思想,知道中国科举制度不会有出路,于是决心自己确定发展目标。
当时,担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派朱吉臣到山东、直隶和奉天沿海一带测量海岸线。经人介绍,童世亨当了朱吉臣的助手,他边干边学,实地学习测量绘图技术。一开始,童世亨只想学一门实用技术,结果在工作中越干越有兴趣。于是,他一面参加测绘工作,一面查找历史资料,还阅读大量相关书籍,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工作学习,终于成为能独当一面的舆地专家。这时,父亲为他娶了邻县太仓王芝卿之女王宫桂为妻。期间,童世亨还先后担任过上海务本女塾、龙门师范学堂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地理教员。
自少年时期就受到的近代优质教育,加上多年的地理测绘工作实践,使童世亨对自身理想、国家前途都有了更加深远的思考和追求。1905年,他东渡日本,进入东京高等工业专科学校电气机械科学习,一学就是6年。课余时间,他仍然从事舆地测绘研究,先后绘制了《中国形势一览图》《世界形势一览图》等,后在国内十分畅销。此外,他撰写的《中华国名考》一文,也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他根据自己长期的研究和查考的古籍,在这篇文章中,认为“中华”一词,在英文中是“CHINA”,法文是“CHINE”,意大利文是“CINA”,它们源自拉丁文“SINA”。“SIN”通常被译为秦,而字母“A”,在拉丁文中是“国”的意思,即秦国。此外,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也称“真旦”),童世亨认为“震”与“真”都是“秦”的转音,“旦”与“丹”是“STAN”的译音,而波斯语的“国”就叫“STAN”,所以“震旦”和“真旦”也都是秦国的意思。俄文又把我国译成“Китай”,其译音为“契丹”,宋代契丹在我国北方,俄国只知契丹,不知道在契丹之南还有大宋,遂以契丹称中国,并一直沿用到近代。童世亨的这一说法根据充分,分析合理,很有说服力,文章发表后被学术界一致认可,并已成为定论。另外,《辞海》1979年修订本中,关于“支那”一词的释文,也采用了童世亨的这一解释。
童世亨在舆地学界的另一大贡献,是在上海四马路(即今福州路江西路口),租借了两栋房子,创办中外舆图局。这是我国第一家专门出版发行地图的机构,后来并入商务印书馆。有很长一段时间,童世亨一直主持地理部的编纂工作。
率先开发浦东
1911年,童世亨从日本学成回国,经清政府学部考试获得“工科进士”头衔。有人开玩笑称他是“末代进士”,其实童世亨对这些并不关心,他心里想的是如何学以致用,发挥自己在电气方面的才能。
童世亨经过一个阶段的调查考察,觉得上海一些热闹繁华地段虽有电厂,但不容他插足;而像南翔、吴淞等一些较大的集镇,虽未建电厂,但毕竟地域太小没有发展余地。最后,他看中了上海浦东地区,又经过一番实地考察,他认定浦东是一个开设电厂的理想场所。
浦东地域宽广,地价低廉,又有黄浦江水运之便,发展前途不可估量。当下不及浦西繁荣,主要是因为缺乏电力。如能建设一个电厂,有了足够的电力,浦东的工商业必然会迅速发展。童世亨得到消息,租界当局也早看上了浦东这块宝地,因此,他决定以最快的速度在浦东建设电厂。
1919年1月,童世亨与当时上海的实业名流黄炎培、穆藕初、钱新之等联合,筹集资金10万元在张家浜口买了两亩基地,又向洋行订购了新式的机器设备。不久,一个初具规模的火力发电厂,就耸立在黄浦江东岸。这是上海开发浦东的第一声机器轰鸣——浦东电气公司运营了,童世亨被推选为公司总经理兼技术主任。
1920年12月,浦东电气公司开始向应用客户供电,最初供电范围并不大,只限于陆家嘴、烂泥渡、杨家渡、老百渡等一带。第二年,童世亨就把线路延伸到了洋泾镇。太古轮船公司的华通、浦东两码头及亚细亚火油站、隆茂轧花栈等也由其供电。第三年,公司线路延伸到了东面泥墙圈、南面周家渡。
为适应发展,童世亨又在张家浜北岸购置十亩土地,兴建蒸汽发电所,采用更新式的发电设备,以提高公司的供电能力。这时,公司的资本也增加到了50万元。
到上世纪30年代中期,浦东电气公司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公司不仅把上海市属的6个区——高桥、高行、陆行、洋泾、塘桥、杨思,全部纳入了经营范围,还把电线延伸到了浦东川沙、南汇、奉贤等地区,输电线路从数十公里发展到了四百多公里,供电用户达13000多家。至1936年,浦东电气公司的股本总额已达150万元,供电负荷5000千瓦,成为堪与浦西英法租界内外资电力公司一决高下的本土电力企业翘楚,大大提升了民族工业的地位。当时,浦东电气公司自豪地对外公布:“光力所及,凡浦江以东之城市乡镇,几皆包括无遗。”
浦东电气公司的成功,进一步点燃了童世亨开发浦东的热情。1936年11月,童世亨亲自绘制了《浦东形势全图》,并在地图封套的背面印上倡导大家到浦东办厂、开发浦东的宣传语。他还在这份地图的左上角,刊印了“敬告企业家”的短语。短语明确恳切:“窃念浦东地价低廉,水运便利,更有本公司供给廉价电气,以助其发展,在此开设工厂,最为适宜。有志企业者,曷兴乎来。”他甚至在浦东电气公司的信封背面,也印上“浦东简图”,并赫然写上“要开工厂到浦东去,一区域安全,二地价低廉,三运输便利,四民风敦厚”的宣传语。童世亨还采用登报、黄浦江岸边安装霓虹灯、选派宣传员、组织参观以及发送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吸引企业家到浦东开厂办企业。童世亨不愧是开发浦东的先行者。
同时,童世亨也是一位雄心勃勃的企业家。他并不满足眼前的成绩,根据上海地区企业对电力供应的需求,在脑海里酝酿了更大、更美的发展蓝图。他又购买了五十余亩沿江基地,向洋行订购了5000千瓦发电设施,准备在新厂建成后,把经营范围扩展到松江、金山。正在他踌躇满志、大张旗鼓建厂房、购运机器设备之时,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役爆发,浦东很快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童世亨正在建造的新电厂厂房遭到日机轰炸,新厂计划彻底落空。
国仇家恨进一步激发了童世亨的正义感和爱国热情。上海沦陷后,他毅然关闭了张家浜发电所,宣布浦东电气公司歇业。他回到位于上海绍兴路金谷村的寓所,撰写《企业回忆录》,该书于1941年出版,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电业史料,彰显了中国电力人的民族气节。
童世亨十分爱国,早在1917年,他看到日货在我国沿海城市倾销时,就萌生了“中国搪瓷尚在萌芽状态需要扶持”的念头。1925年,他动员几位朋友集资,收购了闸北顾家湾一家日本人开的搪瓷厂。他在这家旧厂的基础上,建立了铸丰搪瓷公司。公司生产的脸盆、饭碗,受到了市场欢迎。当时,搪瓷公司有部分生产原料仍要依赖日本进口,他又设法盘进了日商的琅粉厂,同时又东渡日本学习了花纸转印技术,大大地提高了中国搪瓷产品的质量,迅速占领了上海市场。后来,铸丰搪瓷公司生产的搪瓷口杯、饭碗,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成了支援和供应前线部队的日用品。
抗战胜利后,童世亨被国民政府委任为接收委员,接收被日伪中华水电公司侵吞的浦东电气公司所有资产。当他回到自己过去苦心经营的电厂,见到满目疮痍、破烂不堪、面目全非的厂房时,他怀着悲愤之情,很快投入到重新整理恢复的工作中。经过近两年时间的踔厉奋发,浦东电气公司终于重振旗鼓,在张家浜发电所安装了一台2500千瓦的发电机组,快速提升了产能,并于1947年7月1日恢复供电,从而宣告了浦东电气公司的复活。
之后,童世亨又在浦东新场安装了一台80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开设了新场发电所。这时,浦东电气公司终于全部恢复,可谓是劫后余生。
为新中国作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童世亨已年近七旬,但他对建设新中国充满了热情。他仍然坚持开发浦东,为振兴中华民族工业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童世亨受到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的邀请,与胡厥文、黄炎培等一批工商界知名人士,参加上海工商界人士座谈会,共商建设新上海的大计。会上,他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想法,决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
上世纪50年代,浦东电气公司实行公私合营后,童世亨出任公司董事会副主席,同时又被聘任为上海市电业管理局顾问。他积极参与各项工作,献计献策,特别是当他看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电业发展很快,供电情况大为改观时,感到十分高兴。
到了上世纪60年代,童世亨已是八旬高龄老人,但他身板硬朗、精神矍铄,虽已退出企业经营管理,但蓬勃乐天的精神面貌丝毫不减,还组织上海工商界人士到全国各地考察观光,耄耋之年而不惮远游,既让同道们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又使大家陶冶了思想情操,真是可敬可贺。
1975年3月,童世亨病逝于上海,享年92岁。令他遗憾的是,没能亲眼看到15年后浦东的开发和长足发展。但是,祖国的兴旺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今天飞速发展的上海和兴旺发达的浦东,足以告慰这位一心开发浦东的企业家。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