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斑布,重放的美丽
楼耀福
明正德《姑苏志》有记载:“药斑布亦出嘉定县境及安亭镇,宋嘉泰中有归姓者创为之……”《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也有类似记载。遗憾的是朱彝尊(1629—1709)描绘的“练江风物最牵怀,药布筠筒布满街”的盛景后来消失了。安亭药斑布最后消失在1966年。
2009年初,安亭镇把药斑布工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向上海市申报,我们投入其中,为之奔走,深入采访,用文字在《解放日报》等媒体助阵。拍摄宣传片时,妻子殷慧芬对蓝印花布一片深情的镜头让人至今记忆犹新。同年,我应“海派文化丛书”邀约,撰写《海上寻珍》,安亭药斑布是其中重要篇章。
2019年,拙著《土布上的乡愁》出版。2020年,在上图书店,一位女子拿着我的书让我签名,告诉我她叫柳玉成,来自安亭,是药斑布的非遗传承人。我说:“我知道,你师傅是王元昌,只是一直未与你见面。”她笑说:“那你什么时候到安亭来看看。”“好啊好啊。”我一口答应。
这话一说就是三年。2023年初冬,我有机会去了柳玉成的作坊。“楼老师,您终于来了。”这是那天见面柳玉成的第一句话。我说:“这三年,在家时间多。此外,因为《寻茶三记》的写作,我去各地茶山也多,耽搁了来看你的药斑布。”
门口挂了多块招牌:“安亭药斑布非遗传承基地”“上海市民终身学习非遗传承体验站点”“安亭镇残疾人创新创业基地”“上海工艺美院非遗传承校外研学点”……
在3楼展厅参观,我像是坠入蓝与白的江河,所到之处似有蓝白浪花溅身。十多年前,我写《蓝印花布之梦》,如今已不再是梦。一块块图纹各异的药斑布鲜活地、实实在在地展现在我面前。
行走其间,乍看眼花缭乱,细看精彩纷呈。柳玉成的药斑布,纹饰都是她创新设计的。前些年,我也曾在一些地方行走,对扎染、蜡染等各种工艺的蓝印老布都有关注,在钦佩当地匠人苦苦坚守的同时,却对他们缺乏创新能力略有遗憾,图案多为传统的“龙凤呈祥”等。有些地方即使有些新花纹,也比较生硬僵化。柳玉成的可圈可点之处在于她不守旧,有新意却耐人寻味,美而具有艺术魅力。究其源,在于她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视角。比如“飞天”,她的灵感来自敦煌壁画,也有的图案从古代青铜器、瓷器、大自然花草和民风民俗中获得灵感。
安亭那棵1200多年的古银杏树也成为柳玉成的素材。盘旋着向四处伸展的树根、粗壮的树干、可以遮蔽半个天空的茂盛树叶,通过蓝白色彩的勾勒,呈现出蓬勃生机。千古长春,古树成了安亭的地理标志和吉祥健康长寿的象征。
如果说墙上的《千古长青》像一幅画,是工作室富有亮点的一个装饰,那么银杏叶就是柳玉成药斑布的美丽图案,一片片像花朵绽放,像小鸟飞翔,像孔雀开屏……布局错落有致,看似随意,却浸透了匠人的用心。
我很喜欢一幅以中国二十四节气为题材的作品:《土地的勋章》。二十四节气所呈现的时令农作物和蔬果,千姿百态,通过蓝与白的色彩,重现勃勃生机。麦穗上跳跃的蟋蟀、颗粒饱满的玉米苞谷上小憩的蜻蜓……呈现着生命的律动,令人拍案叫绝。每一种农作物和蔬果之间,通过竹节状的线段交叉串联,形成四季轮回的全景。这线条又像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站在这块蓝白花布前,我像徜徉田间,浓浓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土地的勋章》曾获“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优秀奖,实至名归。
工作室的墙上还挂着一幅别致的作品,那是安亭老街,醒目的是张记染坊。柳玉成告诉我,那原是她师傅王元昌的一幅画,她把它印成了布。王元昌少年时曾与张记染坊有交集,老街空中高高挂起的药斑布一直让王元昌记忆深刻,他一直期待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安亭药斑布再次飘扬。现在,他终于看见那如同青花瓷般的美丽在它的故乡绽现。
一幢楼有多个层面为药斑布工作室所用,请人专门设计装潢,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安亭对非遗项目的支持的力度和用心。我们上上下下参观体验,不亦乐乎。其中有一网红景点,上楼台阶的直立贴面,全由一块块药斑布的不同图案构成,我们流连忘返,坐在台阶上拍了许多照片。
置身于各种蓝与白的图纹花饰之间,感觉真好。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