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06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08:汇龙潭
2016年06月07日

嘉定义士黄淳耀力主见义勇为

阅读量:1335    本文字数:1369

□ 朱瑞熙

笔者早年在嘉定西大街老家收集到一册题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手稿,线装,封面左上角写“天崇三十五篇”,封里正面左上角朱批“天崇”二字,中间墨书“大文章自囗囗囗得来”;反面题“书于疑解翻成悟,文到无意始见奇”。从该书所收明代天启(公元1621—1627年)、崇祯(公元1628—1644年)年间三十五篇文章看,其中有明末清初嘉定抗清义士黄淳耀的文章十一篇。这十一篇文章并不见后人所编黄淳耀的文集《陶庵集》十五卷,幸而作为范文即供举人参加科举考试而效仿的优秀作文,收入了清初文渊阁四库全书的《钦定四书文·启祯四书文》卷二,才得以保存。

这十一篇文章,分别题为《所谓齐其家一章》《诗云节彼南山二节》《人而无信一节》《见义不为无勇也》《鬼神之为德一章》《庄暴见孟子曰一章》《得百里之地而君之至皆不为也》《诸侯放恣处士横议》《子产听郑国之政一章》《乃若其情二节》《高子曰小弁一章》等。书后收藏者题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瑕疵,岂复须人为!古人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而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粹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记下了阅读此书后的心得。该书中有一篇黄淳耀题为《见义不为无勇也》的文章,该文说:“圣人以取义望天下,而激其本明之心焉。盖勇生于义,义立于为,第曰见之而已,吾何望哉?夫人有识以明内,则可帅气使必行;有气以充外,亦可扶识使必达。”提出“气”与“识”两个命题,认为两者之间密切相关,人们内心有了认识,便应“帅气”,使之必定付诸实践。又说:“吾终不敢谓天下大事,皆取办于识多气少之人。夫非气与识离而为二也。识尝主乎事之发,而气尝主乎事之成。事不可以有发而无成,故人不可有识而无气也。”认为人们的“气”与“识”不可分离,唯有“有气”,而后“识多”才能事有竟成。不然,有“识”而无“气”,仍然一事无成。他进一步提出“今天下事会多矣,名教亦凛矣,使是非之所存,必不与利害相反,则古今安得有忠良?使好恶之所寄,必不与诽誉相违,则人心安得有廉耻!”认为有些人“居平私忧窃叹,以究当世之利病;事至,则循循然去之,曰将有待也。逮所待者既至矣,则又自诬其平日之议论以为狂愚,此其力尚足仗哉?夙昔引绳批根,以刺他人之去就,身临,则缩缩然处之;曰期有济也,至所济则网闻矣,则又反訾乎贤豪之树立,以为矫激,此其气尚可鼓哉?”批评这些平时说话激昂慷慨、不可一世的人,到关键时候却畏缩不前,这种人怎么可能依靠他们来鼓舞士气呢?所以,他主张要有气识,有勇气,两者兼备,方能见义勇为。

黄淳耀于崇祯十六年(1643)考中进士,返回嘉定后,“益研经籍,缊袍粝食,萧然一室”,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及至明朝南京被清军攻破,嘉定城也失陷,黄淳耀带了弟弟渊耀来到城西一所佛寺,准备自尽。一名和尚劝他说,你没有做官,可以不死。黄淳耀答道:“城亡与亡,岂以出处贰心!”然后取来一纸写下遗书:“弘光元年七月二十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能寐此心而已。”遂与其弟相对缢死,年四十一。

弘光元年是南明福王朱由崧的年号,公元1645年。弘光元年,也就是清朝顺治二年。黄淳耀使用“弘光”年号,表示始终忠于明朝,决心不做清朝的臣民。黄淳耀宁死不屈、视死如归,最后以自己的死难,实践了见义勇为的主张。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