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深度
2025年07月30日

空间重生、产业共融、人才归巢……

乡村发展新引力场“嘉”速形成

阅读量:447 本文字数:2335

外冈镇数字化无人农场的无人农机在田间精准作业,马陆葡萄主题公园里亲子家庭的笑声与果香交织……夏日的嘉定乡村,生机盎然,各种景象共同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农旅融合的生动图景。这幅图景的背后,是嘉定深植传统农业根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持续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培育新业态不懈努力的成果。一个充满活力的乡村发展新“引力场”正在嘉定加速形成,其“磁力”源于空间载体的焕新重生、特色产业的集群发展以及创新人才的汇聚回归。

李品 文/摄

 

大石皮村拥有申耕种源、沁友蔬果、缘菊菜园以及惠民嘉绿园等多个农业园区,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农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空间重生:村里老资源的新觉醒

 

在徐行镇大石皮村万金产业园,“一大四小”主题馆崭新矗立。这片曾孕育华东最大观赏鱼出口企业的土地正开启二次创业:招商内容除“一大四小”主题馆外,还有“存量6000平方米科研用房”和“园区160亩农地水域资源”,构筑起“城北十里·锦鲤农创空间”的骨架。“我们正通过政企联动、产业链招商等渠道吸引优质主体。”徐行镇大石皮村村委会副主任汤永波介绍,这里将集观赏鱼展销、休闲农旅、乡创办公等功能于一体,而土地租金收益将为村集体带来收益。

距离主题馆不远处的大石皮村平移集中居住项目现场,28栋别墅拔地而起。这里将与伏虎村一期项目44栋农宅共同绘就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式的沪派江南宜居田园。而与之毗邻的村民服务中心也已现雏形,因内嵌社区餐厅,投用后既可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又能通过餐饮运营开辟村级财政新渠道。更令人惊喜的是,在辛家组一座改造后的老仓库里,非遗草编工作室正焕发新生。

乡村发展离不开坚实的空间载体。嘉定深挖存量资源,让闲置空间焕发新生。华亭镇双塘村的“农居花巷”探索着另一种活化路径:村委会统一租赁闲置农宅,经第三方创意改造后变身为茶室、文创工作室等新业态载体。“目前已收购20户村民闲置房屋,投入运营12户。”双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晓燕表示,村集体及农户年租金收入呈稳步上升。

支撑这场空间“重生”的,是嘉定系统性的土地盘活战略:通过全面梳理休闲农业用地需求,在严守土地政策红线前提下,创新运用存量建设用地减量、宅基地归并等模式,2020至2024年间将830.49亩腾挪出的土地精准注入乡村振兴项目。同时,通过形成“腾笼换鸟”“飞地”“组团发展”“筑巢引凤”“国企帮扶”五种主要发展模式,持续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产业共融: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当沉睡的空间被唤醒,更具挑战性的命题随之而来:如何让新业态产生裂变效应?嘉定的答案写在多元的产业实践中——马陆镇“械谷”将农村集体经济嵌入高新技术产业链,精密仪器生产线旁流转着村集体分红;旺泾村“智慧飞治”项目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无人机在农田上空划出数字农业的航迹;而大石皮村与双塘村则共同聚焦农旅融合,让乡村旅游成为“点燃”乡村活力的导火索。

大石皮村的产业棋局远不止于一个产业园。除万金观赏鱼,该村还拥有申耕种源、沁友蔬果、缘菊菜园以及惠民嘉绿园等多个农业园区,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农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近年来,通过拓展延伸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大石皮村立足农业社企云集优势,开展采摘、观赏、垂钓、游乐等农旅活动。另外利用村民闲置农宅资源,引导村民建成农产品线上经济、乡村生活体验等乡居乡创项目,并积极拓展农耕体验、亲子研学等,形成乡村经济增长新亮点。

而对于双塘村来说,发展乡村旅游更是有先天优势。该村的浏岛生态风景区是上海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之一,也是嘉定唯一的陆上鸟类保护基地。此外,村里还有协和高尔夫俱乐部、全进马术俱乐部、浏河少年儿童活动营地等丰富的文旅资源,区域内还保存有嘉定区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伏虎司祠、秦大成住宅及潜研堂三幢古建筑。

“我们通过举办市级市民运动会、农民丰收节、农事体验活动等,进一步探索农旅发展新途径,每年吸引约6万人次游客,带动就业岗位300个。”朱晓燕说,但单村资源终有边界,真正的突破在于区域协同。通过整合明星村、联一村、毛桥村等各村资源和镇里的力量进行联动发展,让乡村旅游力量倍增。

在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方面,嘉定持续发挥区内23个休闲农业点、马陆葡萄节、华亭哈密瓜采摘文化节、菊园樱桃文化节等特色文旅活动的带动作用,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布局。今年,嘉定将持续强化宣传和点位内容建设,并结合现代耕作制度创新试点等,打造乡村“留量”密码,融合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推动一三产融合发展。

 

人才归巢:新农人书写乡土未来

 

乡村振兴的密码,最终由人的足迹书写。“是树·造物空间”指尖工坊位于华亭镇双塘村“农居花巷”项目内,其主理人刘晓昌是土生土长的双塘人。几年前,她返乡依托家族合作社资源,将一座120平方米的闲置民宅改造为创意工坊。在这里,她不仅复活了老布翻新、扎染等传统手工艺,更依托当地生态,开发出落叶拓印、草木染等自然手作课程。“希望通过传承在地文化、推进特色研学路线等,盘活双塘的旅游线路和生态资源。”刘晓昌说。

在队伍建设中,双塘村通过“乡村合伙人”机制推动资本与智力资源下沉乡村,激活产业创新动能。组建本土企业家、致富能手的“智援团”,培育“匠心农人”典型,构建“人才返乡、能人带乡”的良性生态,赋能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更广阔的嘉定乡村里,海归硕士沈燕燕正在沥江生态园内实践“双向奔赴”的理想——让游客与牛羊在开放式生态农场里亲密接触,将透明的生产过程自然转化为消费信任。她将生态园分为“内环”艺文休闲区、“外环”游览观光区、“中环”农业体验区三大功能区域,通过打造农耕种植体验、湿地游览、田园瑜伽等特色活动,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

或许,乡村振兴的密码并不在宏大的叙事中,而是藏在老宅新用的巧思里,在青年返乡的足迹间,在指尖重塑的乡土记忆里。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