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愿护海波年年平
——嘉定抗倭斗争
陶继明
《抗倭图卷》局部
倭寇是中国人对侵扰沿海地区日本海盗集团的称谓。明代嘉靖时期,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连年战争,民不聊生,浪人凶徒四处横行,侵犯到了境外,先是高丽,然后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他们大肆进行抢劫、走私和海盗活动。与此同时,由于明王朝长期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外贸易的正常管道不通,导致国内商人失去生意,转为海盗。所以,明嘉靖时期的倭寇成份较为复杂,是日本浪人和中国海盗、武装走私集团的结合体。
由于内外勾结,他们有极大的破坏力。尤其在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后,我国东南沿海各地倭患日益严重,纵有戚继光、俞大猷、胡宗宪等将帅分率官军堵截,浴血奋战,但仍防不胜防。狡猾善战的倭寇躲开戚家军主力的堵截,侵犯上海、金山、崇明、嘉定、常熟等县。
嘉定是江南富庶之地,又地处滨海,无可避免地成为倭寇虎视眈眈的目标。面对凶恶的倭寇,具有反抗精神的嘉定军民,同仇敌忾,保境卫国,合力抗击倭寇的侵扰,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歌。
气壮山河的护城斗争
倭寇主要从吴淞、宝山、黄姚里(今属宝山区)等三地登陆入侵嘉定,嘉定的抗倭斗争围绕固守县城,以及各乡镇保境守乡的战斗展开,大小战役达数十次。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五月,一艘载有六十余个倭寇的海盗船,从长江口进犯嘉定宝山千户所。宝山时属嘉定地域,宝山千户所是东海海防前哨,设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因仓促出兵,缺乏实战经验,明军出师不利,但也杀死倭寇数十人,残余倭寇藏匿于附近芦苇丛中。部分倭寇流窜到黄姚里,烧杀抢掠,遭到平日习武的严大显五兄弟抵抗反击,败退后狼狈逃窜海上。时任嘉定知县的万思谦,联合太仓千户田应山,调兵围捕残余倭寇,又杀倭寇十余人,这是嘉定有史以来首次遭到倭寇的侵略,也是嘉定官兵与倭寇首次面对面的战斗。
嘉靖三十二年(1553)三月,以徽州歙县人王直为首的倭寇,率战舰数百艘、二万余众,大规模地侵扰江浙沿海一带。王直为人狡猾凶狠,史书称他“沉机勇略”,人称“净海王”。倭寇在宝山吴淞登岸后,分兵一千余人沿途烧杀抢掠,直逼嘉定海防前哨吴淞所。苏州府同知任环、金山卫指挥王世科率军赶到吴淞,打败了倭寇。倭寇转而从浏河登岸,掠夺宝山、浏河。同年四月九日,倭寇再次进犯吴淞所,之后又到浏河、宝山、月浦、罗店各乡疯狂抢掠。明军守备解明道闻讯后率军飞马赶到,收复了吴淞口。倭寇转而又抢掠嘉定北境富庶的重镇娄塘,“民悉奔窜,掳掠财帛不可数计”(明·郑若曾《江南经略》卷三《嘉定县倭患事迹》),离去途中被松江通判刘本纪率镇江民兵二百人和上海捕快三百人围困,最终突围,不少民兵战死。
同年五月初三,倭寇第一次进犯嘉定城。知县万思谦早有准备,未雨先缪,早就对残旧的城墙进行了“改甃为甓”的修缮 。万思谦亲自率领明军和乡勇一万多人严阵以待,倭寇架梯攻城,被守军奋起击退。此时,应天府检校张大伦奉命前来嘉定协助守城,他善骑射,一箭射中了一名倭寇头目,守城军民矢石齐下,倭寇受伤甚多,最终撤退至海上。八月,倭寇劫金山卫,犯崇明,再度进入嘉定。
一次,倭寇在外冈抢劫,遇到官军和乡民殊死抵抗。倭寇以敢死队百余人各持长倭刀与火药罐,发起冲锋,狂砍乱杀一气。官军乡民不敌纷纷后退,危急之际,苏州府同知任环率领千余名广西少数民族士兵赶到,立即投入战斗。倭寇眼见遇到劲敌,下令去砍战马的腿。任环见状急令官军下马冲杀,他也奋勇当先,下马连着砍倒数名倭寇,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大家同仇敌忾,最终反败为胜。倭寇弃尸百余具,狼狈而逃。
嘉靖三十三年(1554)正月初五,在首领阿八的率领下,倭寇又一次侵扰苏州、松江各州县。期间,倭寇乘小舟从施家港进犯嘉定,见城中已有防备,便采取团团围住嘉定县城的战略,白天在城外分掠,夜晚则相聚攻城,双方战斗极为惨烈,县城几次险些被攻下。倭寇在掠夺南翔、广福一带时,遭到南翔人民的奋力反抗,他们纷纷爬上屋顶,用瓦片、砖石打击倭寇。三月,另一队倭寇百余人从黄姚里登岸,经南翔从封家浜到吴淞江,一路劫掠,于十六日晚醉宿黄渡庞氏人家,英勇无畏的当地乡民放火烧房,倭寇几乎都被烧死。
同年四月十六日,倭寇进犯嘉定城。敌兵从数百人增加到数千人。嘉定代理知县阴凤麟年老昏愦,不知如何抵御。百姓纷纷上城,自行分堞守护保卫嘉定。倭寇仍不死心,白天烧杀抢劫,夜里轮番进攻嘉定县城。从城楼上望去,田野一片火焰,遍地都是被杀害的百姓尸体,惨不忍睹。一天深夜,倭寇佯攻东、南二门,实则暗聚千人于西门,悄悄架梯向城头攀登。守城军民因连续作战十分疲惫,正在休息,未能发现敌人行动。危急关头,半夜解手的一守城小孩发现情况,不顾危险大呼:“倭寇登城了!”守城军民被喊声惊醒,纷纷拿起武器击退倭寇。嘉定城保住了,但报警的小孩却遭倭寇残杀。嘉定人民为纪念这位民族小英雄,雕塑了一座石像,安放西门城楼上。因不知小英雄姓名,便称其为“石童子”。如今,这一石像还陈列在嘉定博物馆内,供人瞻仰。
为了扩充抗倭军力,苏州府同知任环请求朝廷从广西调来壮、苗、瑶等少数民族士兵一千五百人,编组成一支以骑兵为主力的机动部队,他们吃苦耐劳、骁勇善战,《明史》赞扬他们为“狼兵”。在嘉定战事吃紧的关键时刻,任环派出了一支近百名的广西少数民族士兵的援军,帮助嘉定军民抗倭。由于各民族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历时一个多月的护城保卫战最终胜利结束,倭寇退至海上据点。
同年八月,倭寇又从嘉兴的还屯、柘林等处结集大量兵力,进入嘉定作攻城准备。兵部尚书张经派参将李逢时、监军许国,率山东兵六千余名赶到嘉定东门外的新泾桥,与倭寇主力决战,倭寇见明军人多势众而败退至罗店。由于李逢时、许国都是世胄子弟,不谙兵法,部队也是临时拼凑的,缺乏实战经验,军纪涣散,罗店之战出师不利。当山东军在围剿一艘倭船时,一名倭寇从船舱内跳出来,挥刀乱砍,明军方寸大乱,“蹂践没溺刺杀而死者二千余人,资粮器械悉为贼所有,终夜哭声不绝”,于是就“因大败无聊,遂多杀平民之寡发者以冒擒获”(嘉靖《嘉定县志·民兵》),致使民怨沸腾,明军得不到民众支持,最终战死三千余名,而倭寇仅死八十余名。
不久,代理知县阴凤麟去职,杨旦任嘉定知县。杨旦,字汝明,浙江宁波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是一位敢于担当的官员。走马上任后,他首先查实了山东军滥杀无辜冒领军功之事,撤换了这支祸害百姓的部队,并前后多次出榜招募勇士,二千余名本地青年志士入伍当兵,增强了地方武装力量,后来成为抗倭战场上著名的“严家兵”主力。
为了预防倭寇的再度攻城,必须加固城池。南直隶巡抚尚维命知县杨旦大规模重修嘉定城,疏浚城河。杨旦随即发动全城士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众志成城,在很短的时期内修成了一座雄伟坚固的城墙。
嘉靖三十四年(1555),嘉定知县杨旦还建立了十三个寨,以本县威震敌胆的严家兵为主体,从而加强城墙的防御能力。同年四月,二百余名倭寇在首领陶二的率领下,乘舟从黄姚里登陆嘉定,至宝山、娄塘等地抢劫。明军把总刘堂预整舟师,并联合广西兵与嘉定严家兵,在宝山洋大败倭寇,烧毁寇船三艘,斩首一百五十余级,生擒五十七名。第二天,又乘胜追杀倭寇五十余名,取得了最佳战绩。
此间又有战役,至嘉靖三十五年(1556)六月,倭寇二百余艘船又从海上侵犯宝山,气焰嚣张,严家兵随即赴宝山配合作战,大败倭寇,歼灭倭寇九十八名,并俘虏多名倭寇。倭寇逃回海上据点。
经过五年激烈抗倭斗争,以及大小数十次战役,倭寇虽对嘉定造成了重大破坏,但也始终未占到便宜,更让他们领略了嘉定军民万众一心、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此,倭寇再也没有侵略过嘉定。
抗倭英雄谱
在抗倭斗争中,嘉定还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和动人事迹。除了闻名遐迩的无名小英雄石童子外,还有无数英雄豪杰。
苏州府同知任环就是一位重要的抗倭将领。任环,字应乾,号复庵,山西长治人。他自小饱读诗书,少时又拜师学武,武艺精湛,善击剑又精骑射,且常随师傅爬山涉水,交游广阔。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任环考中进士,后历任广平、沙河、滑县三县知县,以清廉干练著称。嘉靖三十年(1551),升至苏州府同知,承担抗倭重任。他是一名文官,却骁勇善战,其所穿衣甲上写遍了“任环”二字,以便战死后方便他人辩尸,可见其抗击倭寇之决心。
抗倭战争中,嘉定英勇善战的严家兵也是经他发现,并加以悉心培养表彰的乡勇。他爱兵如子,与士兵同寝食,并将俸禄全部犒赏士兵,在军中有崇高的威信。《练川名人画像》称其“往来苦战,靡不克疾,民赖以安邑中”。
任环在苏州、松江等地担任将领的六年中,为抗倭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以御倭功擢按察使佥事,整饬苏淞二府兵备道,仕至山东右参政。嘉靖四十五年(1564),病故于南京,享年45岁。
严家兵抗倭的故事远近闻名,黄姚里严家五兄弟——大显、大年、大成、大俸和大邦,从小习武,勇猛过人。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五月的抗倭战争中,严家五兄弟率众乡亲在黄姚里拦击倭寇去路,并将倭寇打败,缴获了不少战利品。事后,嘉定知县万思谦亲自发令,将五兄弟列入功臣之中,五兄弟因此战被称为“严家兵”。任环得知后,又立即把他们调到麾下,带领他们转战苏州、松江。
翌年,千余名倭寇占据吴淞,攻至嘉定城下,严大显带领严家兵在东门外奋勇杀敌,并乘风用火攻,倭寇大败逃走。此时,另一股倭寇在松江大败明军,任环和严大显随即率领严家兵赶去援助,斩杀了许多倭寇。
嘉靖三十四年(1555),一股倭寇从浙江绍兴登陆,一路打劫到浙西、徽州、南京、无锡,如入无人之境,打算经苏州后与另一股倭寇会合,再在长江流域各城打劫。情况万分危紧,任环闻知后带领严家兵在浒字关拦截倭寇,战斗中严氏五兄弟冲锋陷阵,斩杀倭寇二十七名,立下了战功。最后,除俘获六百余名倭寇外,其余倭寇全被歼灭。浒字关之役,让严家兵的威名传遍大江南北。
同年,嘉定知县杨旦为了防倭寇入侵,建立了十三个寨,请严氏兄弟负责五个寨的防御。倭寇听到严家兵的威名,就不敢接近。嘉靖三十五年(1556)六月,大批倭寇又从海上侵犯宝山,严家兵与明军把倭寇团团围困在宝山上,倭寇则凭借山势与明军对峙了很长时间。数十个明军没有一个敢攻上山去,严大邦却没有退缩,悄悄从侧后登上山头砍杀倭寇七名;严大显又率严家兵在正面猛攻,大败倭寇,杀死倭寇九十八名,并俘虏多名倭寇。倭寇败退,逃回海上据点。
后来,任环又调严大显、严大俸、严大成率严家兵守常熟县城;派严大年、严大邦守嘉定县城。可以说,严家兵为抗倭斗争立下了不朽的战功。
还有姓丁和姓马的两位抗倭英雄的事迹也十分感人。他们身材高大魁梧,力大无比,武艺高强,姓丁的大力士被称为“丁千斤”,姓马的大力士人称“马八百”。两人来自凤阳,因听到沿海地区饱受倭寇之患,主动到嘉定来参加抗倭斗争。
一次,有百余名倭寇侵犯高桥,丁、马二人跃马而出,向倭寇冲去。丁千斤先与倭寇遭遇,举起鞭子就向倭寇抽打,几个倭寇应声倒地,其余的纷纷后退。一个狡猾的倭寇未等鞭子抽到就假装跌倒,丁千斤以为他已死去,下马来割倭寇的首级,那名假装跌倒的倭寇突然一跃而起,刺伤了丁千斤的大腿,其余倭寇见状也一窝蜂似地向他刺来,丁千斤又奋力杀死了几个倭寇才应声倒地。马八百赶到后,奋力把剩余的倭寇全部杀死。
嘉定人戴广、钱世桢则参加了外地、外国的抗倭斗争,立下了不朽战功。戴广,字闻广,文学生出身,嘉靖二十八年(1549)武探花。戴广参加了抗倭名将俞大猷、任环的抗倭部队,曾任柘林守备、游击将军,先后参加过柘林、吴淞、嘉兴等战役,屡立战功。后遭奸臣赵文华诬陷罢官回乡,吟诗作文,抒发不平之气,著有《征倭纪略》,七十岁时仍挽强弓驰马不衰,死后祀柘林宗功祠。很长一段时间内,戴广的事迹几至湮没,郡县方志均未记载。直至清康熙年间,因朝廷纂修《明史》,戴广孙子戴鉴将其的材料提供给国史馆,他的名字才进入嘉定人的视野。
钱世桢,字士孙,号三持。秀才出身,明万历十七年(1589)武进士。清《月浦志》上说他“负奇气,为文章操笔立就。尤好盘马射箭”,是一代抗倭名将。万历二十年(1592)日军二十万人渡过朝鲜海峡,占领了整个朝鲜半岛,中朝边境告急,京师震动。朝鲜李氏王朝李昖逃到鸭绿江边的义州,向明王朝求援。明王朝派兵部侍郎宋应昌为朝鲜经略,宋应昌因久闻钱世桢大名,便提升他为游击将军,辖骑兵一千人,出山海关,充任前锋,先于大军渡鸭绿江驻屯义州,进逼倭巢,攻克平壤,后任浙江游击、冀镇海防参将、金山参将、蓟辽镇总兵等职。著有《征东实纪》《射辨》等。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